Page 181 - 毕节地区通志(卷九)
P. 181

第二十六篇 社会生活












                                         第一章 风俗风貌










                 毕节地区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各民族的社会风情,多姿多彩,各具特色。在历史的长河
            中,各民族长期相处,相互习染,有的社会风情遂在各民族中均有体现。清代前期及清代以前

            汉民族的生活习俗,志乘未载,无可稽考。清末及民国时期,无论衣着,还是饮食、住宅,或
            因阶级之分,或以阶层之别,均有悬殊。少数官绅富豪之家,住广厦,衣锦绣,啖甘肥;一般

            人家,仅得温饱;而广大的贫苦人家,则是衣不蔽体,食不果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
            民群众的生活不断得到改善,衣、食、住都日渐向好。特别是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将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后,人民群众的生活蒸蒸日上,变化更快,至21世

            纪初,绝大多数人民群众皆过上丰衣足食的生活,且衣着多华美,饮食多丰盛。毕节地区民风
            淳厚、勤劳节俭、写实诚朴、孝敬父母、仁爱友善、礼让厚道、敬业有为、重教兴学、急公好

            义、乐善好施、济困扶危,是全地区各族人民均遵从的良好风尚。民族民间节日集会,是别具
            异彩的社会风情,盖因民族不同,居住地域不同,时节形式不同,而形成各具特色的民族民间
            节日集会。以民族分,苗族有跳花节、串寨节、跳年厂、花坡;彝族有赛马节、火把节;仡佬

            族有吃新节;布依族有蚂螂节。以人数计,参加活动人数达万人以上的民族民间节日集会有46
            处。各地都流传着一些美丽的民间传说。这些传说,故事生动,意蕴深刻,透露着淳良的民族

            风情。



                                               第一节 习 俗





                                                   一 生活习俗



                 衣着 1.清末至民国的衣着。清末至民国初,城镇男子多穿用机织窄棉布缝制的青、蓝、
            灰色长衫或对襟短衫,敞腰裤,头戴瓜皮帽或包蓝色、白色布帕,足穿布鞋。女子多穿镶边大

            襟长袖短上衣,敞腰裤;亦穿旗袍,裤袜。已婚妇女挽发髻,戴网子,别绾簪、夹针,或包丝
            帕,穿布鞋。乡村男子多穿粗布对襟短衣或大开襟短衣,敞腰裤,头包蓝色或白色布帕,亦有
            戴瓜皮帽者。隆冬初春穿皮底布鞋,夏秋多穿草鞋。女子穿粗布大开襟短衣,敞腰裤。已婚女



                                                                                                           3627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