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82 - 毕节地区通志(卷九)
P. 182

毕节地区通志
                      BIJIE DIQU TONGZHI

            子头饰与城镇妇女同,足穿布鞋。高寒山区男女衣着多为家织麻布。无论城乡,士绅均着细
            布或呢绒长袍,外套绸缎马褂。仕宦及富绅人家女子多穿丝绸呢绒或阴丹士林等细布缝制的

            旗袍或镶边大襟长袖短上衣,头戴钗环,足穿呢绒鞋或布鞋。而贫苦人家衣着,则补巴摞补
            巴,襟襟绺绺,破烂不堪;仅有一小衣(及膝短裤)遮羞而赤身裸体者,亦不鲜见。脚上所

            穿,一年四季,皆为草鞋,甚或赤足。其时,贫苦人家占大多数,无论城乡,满目所见,多
            破衣烂衫者。
                 威宁县普通男子所穿对襟短衣,布纽扣7~9个,两襟各有长方形荷包。有的于短衣外面加

            套无袖管粗麻布短褂,下摆周围8~9个明包。男裤裤脚与裤腰相当;女裤裤脚小,以裹脚带束
            扎。居高寒山区者,男子放牧或出门时披羊毛披毡。

                 民国中后期,各县公教人员和知识分子多穿中山装,学生穿学生服,着西装者鲜有,绝少
            人戴手表。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衣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穿长袍马褂者惟余城市商户老
            翁。城乡普通市民和农民衣着仍循旧制。公教人员、学生、工人,男子穿军便服、中山服、学

            生装、青年装,夏天穿长袖或短袖衬衣。女子喜穿列宁服、春秋衫及衬衣。男女多穿布鞋,穿
            皮鞋者亦日益增多。1956年后,私营工商业者和手工业者变为公私合营和合作人员,其穿着亦
            仿机关及企事业单位干部职工。

                 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青年男女一度流行穿草绿色军服,腰扎皮带,头戴草
            绿色军帽。这一时期的服装多为棉织布料,青、蓝、灰三种颜色,色泽单调。

                 20世纪80年代初,干部职工穿涤卡外衣,的确良衬衣,戴手表,穿皮鞋,已平常而普遍;
            在农村,穿灯芯绒布料、化纤产品和戴手表者,仍被视为上乘。有民谣戏称:“有钱人,大
                                                                                           4
            不同,身上穿的灯草绒:手一老(方言,意为扬起),金壳表;脚一□tsua (方言,义为抬
            起),尼龙袜”。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城乡人民生活日渐富裕。20世纪90年代~21世纪初,
            城乡人民衣着大变,穿对襟短衫、大襟短上衣者已属鲜见,穿破衣烂衫者几近于无。衣着鲜丽

            前所未有,与旧时比较起来,堪称两重天。在城市,满街都是服装店、鞋店、化妆品店,还有
            首饰店、金店。城镇女性做发型、染发、烫发和戴项链、耳环、耳坠、戒指、手镯、手链成
            为时尚。足上所穿,乡镇多为皮鞋、布鞋、帆布胶鞋;城镇,特别是中青年男女,则讲究穿各

            式皮鞋、休闲鞋、靴子。各种料子、各式各样的衣服,更是五彩缤纷,绚丽夺目。衣料除棉织
            品外,还有毛料、丝绸、皮革、化纤产品;衣服款式,上装有西装、便装、各式夹克、各式衬

            衣、运动衣、滑雪衫、太空服、羽绒服、各式大衣、各式皮衣、风衣、二马裾、各式毛衣、紧
            身衣、蝙蝠衫、旗袍;下装则有西裤、牛仔裤、筒裤、喇叭裤、港裤、紧身裤、健美裤、长

            裙、短裙、超短裙、桶裙、百褶裙、连衣裙等,数不胜数。城镇中青年女子,多打扮得花枝招
            展,风姿绰约;中青年男子,打扮亦入时。

                 饮食 1.主粮。清末至民国年间,民众生活贫苦,能吃大米者,仅少数官宦士绅之家及
            公教人员。城乡中等人家,大米、玉米兼食。广大乡村的贫苦农民,除极少数田坝地方外,皆
            只能以玉米、荞麦等粗粮果腹;若遇歉收年,则须以各种蔬菜兼食。威宁赫章的高寒山区,则



          3628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