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91 - 毕节地区通志(卷九)
P. 191

第二十六篇 社会生活


            中的“蓼莪”“兰陔”“采萍”为内容,讲书述礼以《论语》《礼记》为内容,悼念父母养育
            劬劳之恩,并将猪、羊在灵前叩献。8.做法事。出殡前,请端公道士作主幡、诵经、招魂、

            指路、绕棺、救苦、上望乡台、过十二殿等法事活动。9.出殡。按择定日期,将灵柩抬出灵
            堂,覆以棺罩,另扎香亭1座,横额题“铭族”2字。香亭行于棺前,香亭与灵柩之间,以白布

            相连接成布围,孝子行于围中,至亲好友行于两侧,且以手牵着布围,名为执绋。香亭与孝子
            之间,再扎一轿,轿中端坐一盛装吉服的孩子捧送灵牌。灵柩起程时,鼓乐、大号、唢呐、鞭
            炮齐鸣,挽联、祭嶂及孝子等数十百人随行于后,送灵柩到郊外,或寨外。威宁赫章一带于送

            葬队伍走过一段路程后,孝子孝眷要赶到前面,面向灵柩成单行跪伏,让灵柩从头顶越过,叫
            钻棺。之后,孝子孝眷走另一条路回家,其余人等送灵柩到安葬地点进行安葬。毕节习俗为孝

            眷走另一条路回家,孝子送灵柩到安葬地点安葬。10.安葬。多由道士主持。出殡前,遣人先
            在经阴阳先生选定的坟地挖好墓穴,称打井。继用雄黄朱砂染井,后用纸钱烧于井内,再移棺

            入井,名为下圹。之后,道士拨正灵柩方位,孝子一一跪于墓穴前,道士诵完经,孝子先捧土
            掩棺,而后众人撮土垒坟。11.毕七殡葬后3天,逝者家人到新坟上祭奠,称复山,葬后数日,

            全家外出“躲回避”。安葬后,孝家于堂屋一侧设逝者灵位,每隔7天烧纸钱祭奠1次,连祭7次
            (七七四十九日),称毕七。
                 丧葬期间,孝家每日均要招待宾客,主要吃豆花饭。殡葬前一日晚餐,为丧宴,菜肴

            较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丧葬礼仪从简,一些封建迷信活动多废除。近年,城乡大办丧事

            之风复又兴起。城市丧宴多在安葬当日在宾馆饭店举行,规格与红喜筵宴等同。


                                                   五     庆     贺



                 祝寿 民国时期,城乡居民年过五十,多有“做生”习俗。年届花甲、古稀和八十初度,

            富裕人家多大摆筵席宴客。士宦或富绅之家,于生日前夜鸣放鞭炮,名曰上寿。寿日,门前张
            灯结彩,堂屋红烛高照,族戚亲友执寿酒、寿面、寿联、鞭炮前往祝寿。寿礼一般为薄礼,儿
            女亲家或至亲族戚寿礼稍厚。祝寿礼仪为:扶寿星上坐,为其穿戴寿衣、鞋、帽,鸣放鞭炮,

            晚辈依次磕头拜寿。而后,宴请宾客。20世纪90年代后,祝寿之风日盛。农村多保持传统礼
            仪,城市祝寿之风习则大变,时兴吃蛋糕、点蜡烛、唱《祝你生日快乐》歌。逢60、70、80寿

            诞,多大请其客。寿宴筵席数十桌者,屡见不鲜,寿礼也多为现金,金额百元、数百元不等。
            旧时规矩,父母健在者,子女不能祝寿。20世纪90年代后,陈规已破,年轻人也不乏祝寿者。

                 贺满月 孩子出生,亲友多赠送鸡、蛋、糖、米等物致贺,也有送婴孩衣物作贺礼者;娘
            家,贺礼更丰,除上述物品外,还要送甜酒1坛,外贴红纸,以示吉祥。孩子满月,主家请亲友

            吃满月酒。20世纪90年代后,城市满月酒多在宾馆饭店举行,筵席规格与婚宴同。
                 贺建房 农村建房,首先选宅地基,请先生测定地址,择吉动工。开工建房时,在屋基上
            陈设香案,备好五谷钱粮,待匠人用雄鸡祭祀鲁班后动工。立房时,一般由舅家送大梁,亲友



                                                                                                           3637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