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07 - 毕节地区通志(卷八)
P. 107

第二十四篇 文 化


            年(1861),起义军发展到10余万人。起义军与太平天国革命军翼王石达开部配合,以猪拱
            箐为根据地,在川滇黔三省边区十余县地域展开与清政府反动腐朽统治的抗争。同治六年

            (1867),猪拱箐陷落,起义失败被清兵镇压。遗址绵延30余里,地势陡峻,山路崎岖。今山
            巅正营尚存长数百米、深1米的壕堑,当地群众在遗址内拾得铅弹、残刀、戈矛无数。1982年4

            月,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威宁石门坎光华学校旧址 位于今石门乡政府所在地,占地约1平方千米,文物遗址40余

            处。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英传教士柏格理到此传教时创办学校,在边远贫困山区兴
            办文化教育和社会福利事业,为贫困山区带来了文明:创制苗文,结束苗族无母语文字的历
            史;兴建威宁第一所中学;创办中国第一所双语教育学校;开创中国第一所男女学生同校的

            先河;修建贵州有史以来的第一个足球场;是20世纪上半叶中国西南最大的基础教育网络,
            管辖川滇黔地区100余所学校和机构;中国最早的麻风病院和中国第一所苗民医院诞生;中

            国境内首次发现和报告地氟病的地点;历史上第一位苗族博士从这里走出……柏格理经过40
            余年的艰苦创业,把一个“晦盲否塞、结绳刻木”的苗族地区,发展成为“西南苗族文化的
            最高区”。

                 柏格理墓 位于石门荣和。1915年,光华小学流行伤寒,柏格理为患病师生熬汤喂药,不
            幸感染伤寒,以身殉道,葬于村东。1994年,人民政府出资修复柏格理墓。土封石围,长方

            形,两柱三碑牌楼式结构,高约3米,宽1.5米,主碑及耳碑,分别用英、中、苗三种文字镌刻
            墓主生平事迹。汉文铭曰:“唯我先生,辟开石门。传宣圣道,觉镛斯民。若雨时降,勃然苗

            兴。民人喜爱,万世留馨。”
                 高志华墓 位于柏格理墓一侧,坐东北向西南,占地约20平方米。高志华,英国人,1921

            年来华传教。1938年在石门坎遭遇暴徒遇害,葬于柏格理墓旁。其墓形制与柏格理墓相仿。碑
            文称:“传播福音,多有教诲。务俾信徒,家喻户晓。”“广与交游,接纳居恒。见义勇为,
            直言不讳。殷勤待人,持躬整洁。事无巨细,然诸不苟。”

                 光华小学旧址 位于石门荣和东南,是由英籍牧师柏格理于1905年春,带领汉族牧师王玉
            洁、傅正忠、李司提反、钟焕然、刘申五到石门坎与苗族青年王道元、杨雅各,一起以教会投

            资和民助的形式,创建教堂和学校,王玉洁将学校命名为石门坎光华小学,今存8栋建筑,占地
            1.5万平方米。
                 以上2006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大方中国第一航空发动机制造厂旧址 第一航空发动机厂,亦称大定航空发动机厂、云发
            机器制造公司。位于羊场村北。1939年筹建,1941年建成,占地2平方千米,分东西两区。西

            区为生产区,主厂房建在乌鸦洞内。乌鸦洞口在百丈绝壁之下,由地面径直可入。洞高30米左
            右,进深900米。主厂房分3层,为木石结构建筑,建筑1万平方米。洞外为附属厂房、技术大

            楼、办公大楼。东区为生活区,建工厂俱乐部、官佐宿舍、技工宿舍及其他公共配套设施。
            1943年,职工1200人。1941~1946年,生产出中国自制航空发动机32台,经耐久试验和美国莱
            特工厂鉴定,全部合格。1949年,部分人员及机器设备迁往台湾,其余人员及机器设备保留原



                                                                                                           304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