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11 - 毕节地区通志(卷八)
P. 111
第二十四篇 文 化
踪,便于休整; (2)对白军起义士兵和“绿林”兄弟的弱点进行耐心说服教育,不要歧视、当
面辱骂、严厉谴责,使人难以接受。有错可以批评,甚至给予适当的处分,这样有利于增强内
部团结;(3)队伍暂时离开老游击区,摆脱敌人的围剿,减少伤亡,保存实力,开辟新的游击
区,扩大党的政治影响,有利于开展群众工作。此时,受“左”倾影响的原川南特委领导人,
误认为陶“革命意志动摇,逃避艰苦斗争”,不但不予采纳,相反还召开特委扩大会议,视其
为动机不纯,并错误决定将阮、陶两个支队甩掉。致使合编不久的“先遣队”被解散。6日,阮
俊臣、欧阳崇庭、陶树清为顾全大局,安定军心,在放珠召开了两个支队的领导干部会议,欧
阳崇庭作了形势的分析和估价,坚定干部的信心和革命斗志。当日下午,部队往镇雄黑树庄方
向开拔。遗址地今已变为拱拢坪林区。
邻里小学旧址 位于毕节小坝中屯。邻里小学是20世纪30年代末40年代初,中共毕节党组
织创立的在农村开展革命活动用延安精神培养青少年的一所学校。校址原在白马山麓孙氏宗
祠。1938年,“毕节草原艺术研究社”骨干孙师武同其侄子孙煊(共产党员,因病从延安返家
疗养)在县工委的领导下,团结爱国人士孙寿春(孙氏族长),在孙氏宗祠兴办邻里小学。孙
师武任校长,孙煊任教导主任。地下党员邱在陵、李一民和爱国人士周乐天、孙梓才、阮家
英、吴学敏、孙师礼、孙定国、葛天回等为教师,第一学期招生300余人。除按正规小学开设各
课程外,还根据抗大办学方针,教师生唱《义勇军进行曲》《黄河颂》《我们在太行山上》等
革命歌曲,阅读《新华日报》《解放》《群众》等进步书刊,被誉为“抗大式的小学”。1941
年被国民党反动当局以宣传革命查封,孙师武被捕,孙煊外逃。不久,又在孙寿春的支持下继
续开办,直至解放。新中国成立后,改名中屯小学。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恢复邻里小学校
名。1988年毕节地区行署拨款进行扩建。
草原艺术研究成立旧址 位于毕节城区松山路15号今毕节二小校园内。此地在清康熙年
间,为松山书院,附设松山讲易堂。民国时,开办女子小学。毕节解放后,拆除建毕节二
小。1933年冬,林青、缪正元、秦天真等决定,在城区公开建立群众性革命团体——毕节草
原艺术研究社,以歌咏、戏剧、绘画、文学等文艺形式,积极开展抗日救亡活动。草原艺术
研究社除林青、缪正元、秦天真等领导成员外,主要骨干有:邱照(徐健生)、熊开梅(熊
蕴竹)、宁起鲲、宁起枷、邱在先、孙师武、高大光、林绍铭等数十人,成员最多时发展到
200余人。
草原艺术研究活动旧址 位于毕节城区中华南路41号陕西庙内。清代毕节商业繁荣,陕西
商贾在毕节城中永宁路(今中华南路)集资修建陕商活动场所,人称陕西庙,又叫春秋祠。占
地1500平方米,建筑以“甲”字状布局,有戏楼、正殿、观音殿三重大院。木瓦结构,斗拱飞
檐重叠,雕刻工艺精湛。1934年2月中旬,正值春节,草原艺术研究社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在陕
西庙举行了一次连续三天的大规模公演。许多学生和教师、学生家长和民众,老老少少,男男
女女,提着取暖的竹编烘笼,围坐着挤满了陕西庙,热热闹闹,盛况空前。社员们合唱《国际
歌》《草原之歌》《马赛曲》《伏尔加船夫曲》《囚徒歌》《大路歌》等歌曲和朗诵岳飞《满
江红》等词,演出《暴风雨中的七个女性》《敌同志》《火的跳舞》《最后一吻》等话剧。每
3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