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10 - 毕节地区通志(卷八)
P. 110
毕节地区通志
BIJIE DIQU TONGZHI
一新,基本形成了一支能适应对敌斗争需要的新型武装。在整训期间,还培养和发展了一批
主要骨干加入中国共产党,增强了支队的中坚力量和核心领导,有力地保证了党对支队的绝
对领导,为支队的建设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同时抓住有利时机,派出小分队发动群众在
附近的对坡、林口和镇雄母享等区乡开展打土豪、分田地,镇压十恶不赦的地主恶霸,在三
省边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当地一些绿林武装还前来参加支队,壮大了支队力量。
贵州抗日救国军第三支队金银山伏击战遗址 位于八寨坪镇金银山,海拔2000米左右。周
围群山绵延不断,十几里长的山脊,长满箐林,主峰下的屯脚,是一片开阔的沼泽地。1936年2
月27日,红二、红六军团撤离毕节,国民党追剿军先头部队万耀煌纵队即占领了毕节县城。为
了牵制敌人,掩护红军主力转移,贵州抗日救国军第三支队探明经金银山之敌的14团行军路线
及战略意图后,阮俊臣立即召开军事作战会议,作出了“为牵制敌人,掩护红二、六军团的战
略行动,应主动出击”的决定。3月4日,支队以欧阳崇庭为前线总指挥,连夜赶到敌人必经之
地金银山设伏阻击。上午10点左右,夜宿八寨坪的敌14团前卫营开始出现。待敌前卫营到了屯
脚后,支队战士所有武器向敌人一起开火,伏击战全面打响。战斗从上午10时一直打到天黑,
支队战士连续打退敌人7次进攻,歼敌80余人,毙敌一名副团长,缴获大批枪支弹药。支队牺牲
战士30余人,三营副营长、神枪手刘政才不幸牺牲。
贵州抗日救国军第三支队孙家铺阻击战遗址 位于燕子口镇四川叙永至毕节古盐道上的小
哨至母猪箐之间的孙家铺山洼里,东是冷沙梁子,西是蚂蝗梁子和百刀梁子大山,南是大南
山,北是羊叉大山。这里地势险要,是川黔交通要塞。1936年3月下旬,第三支队接到密报:毕
节国民党专署有两百多担“杠担”(军用物资)着民夫背挑,从四川方向运往毕节。支队领导
认真进行商量后,决定截住这批“杠担”补充装备。担任截击任务的支队战士们在支队参谋长
彭云辉的率领下连夜出发,于次日凌晨四点赶到孙家铺悄悄占领了各个制高点和有利地形。天
刚发白时,敌哨兵正好换岗吃饭,准备出发。这时战士们在彭云辉的指挥下,立即抓住战机,
突然发起袭击,不知所措的敌人狼狈不堪, 丢下数具尸体,不顾“杠担”逃命去了。此次阻击
战从打响到结束仅一个多小时。游击队共毙敌8人、伤敌4人,缴获枪支10余支,200多挑“杠
担”无一漏网。支队战士牺牲2人,负伤2人。
中国工农红军川滇黔边区抗日先遣队放珠宿营遗址 位于杨家湾镇与放珠镇接壤的三岔路
(今拱拢坪)区域。1936年6月初,阮俊臣领导的贵州红军游击支队与国民党毕节驻军陶树清率
领的起义部队在杨家湾放珠会合后,开到云南省镇雄县王家院子进行休整。6月8日,部队在镇
雄花 坝与红军川滇黔边区游击纵队会师。9日,所有部队进行合编,改称为“中国工农红军川
滇黔边区抗日先遣队”,阮俊臣任司令员,陶树清任副司令员,刘复初任政委,曾春鉴任参谋
长,李青云任特派员。先遣队下辖三个支队:原阮俊臣部为第一支队,支队长阚世英(红军干
部),政委欧阳崇庭;原陶树清部为第二支队,支队长唐和中(红军干部),政委邝善荣;原
川滇黔边区游击纵队为第三支队,支队长龙厚生,政委刘复初兼任。7月5日,抗日先遣队开赴
杨家湾放珠三岔路一带宿营,陶树清向刘复初、曾春鉴、李青云等提出几条建议:(1)减少公
开宣传,加强秘密活动,缩小我部目标,避免敌人进攻。采取隐蔽活动,使敌人找不到我军行
3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