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5 - 毕节地区通志(卷七)
P. 25
第二十二篇 教育 科学研究
改为省立,原设有简师班的毕节县立初级中学改为省立毕节师范学校(附设初中部)。民国29
年(1940)3月,贵州省政府把国家教育部设置在贵州的4个高中阶段的中学班安排1个在黔西
县。是年,黔西县安底王聘珊创办私立致用中学。民国30年(1941)8月,金沙成立县立初级
中学。民国31年(1942),创办毕节县立中学和私立弘毅中学、威宁私立崇实初级中学和私立
石门初级中学。民国32年(1943)春,成立纳雍县立初级中学。民国33年(1944),黔西县私
立中正初级中学成立,创办私立中正初级中学;民国交通部在毕节县海子街区创办毕节扶轮中
学;毕节县层台乡建毕东私立初级中学。至1945年8月,8县(不含水城县)建起普通中学11所
(除扶轮中学),其中省立1所,县立、私立各5所。之后,增设威宁中学。民国35年(1946)
秋,创办赫章县立初级中学。民国36年(1947),基督教内地会创办毕节私立德生初级中学。
民国38年(1949)8月,创办黔西私立宏济初级中学,据民国36年(1947)统计,全专区有中学
生2819人,教职工241人。至民国38年(1949),全专区有普通中学14所,其中省立2所、县立5
所、私立7所。其中完全中学5所,初级中学9所。
1950年上半年,全专区恢复中学7所,学生681人,教职工125人,到下半年,办起省立织
金中学,恢复金沙县立初级中学,学校增至9所,39班,学生810人,教职员工135人。1952年7
月15日,召开毕节专区第四届教育行政会议,会议贯彻中共中央整顿巩固、重点发展、提高质
量、稳步前进的文教工作方针,制定全专区整顿巩固、适当发展的文教工作原则。1953年,接
办威宁私立石门初级中学,更名为贵州省立石门民族中学;新办省立纳雍初级中学,全专区中
学生增至1583人。学校实行向工农开门的方针,并注重培养少数民族学生。从1953~1957年,
中学教育发展较快,中学校达22所,在校学生5550人。1958年,开展教育“大跃进”,全专区
普通中学增到84所,在校学生增到9552人。同时,实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革命,组
织师生参加生产劳动、政治运动,忽视课堂教学与教师的主导作用,打乱正常的教学秩序,教
育质量降低。随后,国民经济出现严重困难,学生流动现象突出,1960年上半年,全专区共有
流动中、小学生3万多人,占学生总数的8%以上,其中初中应届毕业生流动10%。1961~1963
年,贯彻执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全专区中学由84所压缩为36所,学生由9552人压
缩为8792人。1963,贯彻施行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全专区中
学教育重新走上健康发展道路。至1965年,全专区中学调整为37所,在校学生1.31万人,其中
高中学生1925人,中学教职工1081人。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学校多数党、政领导
干部和部分教师被批斗,学生大串联、停课闹革命,开展“大批判”和“开门办学”,学工、
学农、学军,形成读书无用的不良风气,教育教学质量严重降低。其间,在区区有高中、社社
有初中口号鼓动下,全地区又一次盲目发展区中学。1976年,普通中学增到118所,在校中学
生14.62万人,其中高中生1677人;全地区1031所小学设有初中班,将农业中学视为修正主义的
两种教育制度、两种劳动制度的产物而停办,盲目发展中学教育,造成中等教育结构单一和虚
肿,教育质量严重下降。
1978年12月,召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国家提出教育要整顿。自1980年起,毕节地区实
施调整整顿中学教育,全区完全中学由1976年的88所调整为58所,1982年再调整为53所;初级
2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