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3 - 毕节地区通志(卷七)
P. 23
第二十二篇 教育 科学研究
参训。之后,即由这批骨干回各县负责培训县内小学体育教师。1990年,地区教育局、地区体
委检查验收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被检查的6所小学均具备条件。1994年,按照省教委、省体委要
求,全地区有8所中、小学被定为省级传统项目学校,7所被定为地区级传统项目学校。是年,
在全地区501所中小学施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条例》,施行面47.5%,达标率73.1%。次年,施
行面达到60%,达标率提高到77.74%。1996年,地区教育局、地区体育局联合举办毕节城区小
学生田径运动会。1998年,举办全地区小学生雏鹰起飞运动会,效果良好。2008年,组织开展
全国第一套中小学校园集体舞比赛,组织学生参加满意在贵州少年儿童迎奥运拉拉操大赛均获
优异成绩。
卫生保健 清末,卫生事业不发达,卫生知识尚未普及,卫生保健工作未引起学堂重视。
民国11年(1922),国民政府推行新学制,在初等小学增设社会科、高等小学增设卫生科,对
学生施以必要的卫生知识教育和卫生习惯训练。民国18年(1929),将卫生知识并入有关学
科。民国21年(1932),将卫生知识内容从初等小学自然课,高等小学自然、社会科课文中划
出,增设卫生科。民国25年(1936),初、高两级小学均取消卫生科,将其有关内容并入公民
训练和常识课中。民国25年(1936)后,小学实行《贵州省政府整饬全省学校训教纲要》,对
学生进行卫生知识教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主席提出健康第一、学习第二和预
防为主的指导方针,小学校的卫生保健工作不断得到改进和提高。1951年,专署文教科转发政
务院《关于改善各级学校学生健康状况的决定》,部分小学成立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金沙县
各小学在对学生进行卫生防疫知识教育的同时,还组织师生开展灭蝇、灭鼠活动。1952年后,
各小学校坚持一日一小扫,一周一大扫的清洁卫生制度。许多学校在教室设卫生角,备保健药
箱,张贴《爱国卫生公约》;有的学校还特制流动卫生红旗,开展检查评比活动。各学校常与
卫生部门联系,定期或不定期给学生打预防针,预防多发性和感染性疾病。1960年前后,不少
师生因生活困难发生浮肿病。各县遵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保证学生、教师健康的紧急通
知》,适当减少师生的体育活动和义务劳动。1964年,多数小学依据国家教育部、卫生部等八
个单位判定的《关于中、小学校保护学生视力暂行办法(草案)》,对学生视力实行保健卫生
教育。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不少校园环境被破坏。原已行之有效的学校卫生
保健制度,视为封资修的东西被遗弃。
1980年,地区防疫站成立学校卫生组,各县防疫站也有专人负责,与教育、体育部门紧密
配合,结合学校开展“五讲四美”活动,共同开展对学校师生的卫生保健。1980~1984年,毕
节地区防疫站在毕节第一、第五小学校抽样调查学生沙眼和近视眼的发病率。1980年调查学生
患沙眼情况,毕节一小62.19%,毕节五小89.2%的学生患有沙眼疾病。1981~1984年,抽样调查
学生近视,毕节一小学生眼睛近视者分别为20.48%、22.52%、17.02%(1982年未查);毕节五
小分别为13.33%、10.3%、20.96%(1983年未查)。1982年起,地区防疫站与地区教育局配合,
先后举办4期校医和卫生保健人员培训班。各县校采取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高教室采光系数,
向学生宣传用眼卫生知识、坚持做眼保健操、佩戴预防假性近视眼镜、滴眼药水的措施,降低
学生沙眼和近视眼发病率。1987年,威宁县第一小学被省教委和省卫生厅定为卫生监测学校,
2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