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8 - 毕节地区通志(卷七)
P. 18
毕节地区通志
BIJIE DIQU TONGZHI
毕节市、黔西县实现两基工作目
标;2004年,织金、纳雍县实现
“两基”工作目标。2005年,威
宁、赫章县实现“两基”工作目
标。至此,全地区基本实现“两
基”工作目标。截至2006年,全
区有小学2581所,教学点356个,
小学在校生100.45万人,7~12周
岁适龄儿童入学率99.07%,女童
入学率99.48%。2008年,全区有
普通小学2471所,教学点373个,
毕节四小“祖国好家乡美”主题系列活动
在校生114.5万人,适龄儿童入
学率99.3%,女童入学率达99.2%。小学生年辍学率为0.87%。2010年,全区着力巩固提高“两
基”成果,继续改善义务教育阶段办学条件。是年,咸宁、赫章两县通过省政府“两基”复查
和“普实”验收;全区有普通小学2520所,教学点312个,在校生110.09万人,适龄儿童入学率
99.35%,辍学率0.82%。2011年,全区有普通小学2817所,教学点305个,在校生104.51万人,适
龄儿童入学率99.36%。
二 思想品德教育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五月,毕节求是学堂制定《毕节求是学堂章程》,载录光绪皇帝
关于兴办学堂的四道诏旨,规定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为明伦理、循礼法;教育目的是植基立
本、成德达材、图治作人。光绪二十三年(1897)三月,清政府颁布忠君、尊孔、尚公、尚
武、尚实的教育宗旨,小学堂依此执行。
民国元年(1912)9月,教育部颁布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
感教育完成其道德的教育宗旨。民国4年(1915),袁世凯改教育宗旨为“爱国、尚武、崇实、
法孔孟、重自治、戒争贪、戒躁进”,明令学生以孔子为模范人物,加以学习。
民国18年(1929)4月,国民政府以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为教育宗旨,要求普通教育
须根据:总理遗教,以“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之国民道德”教育青少年。民国24年(1935),
贵州省政府明令学生应信仰三民主义,强调学校要把三民主义教育贯穿于教学活动中。民国27
年(1938),国民政府公布《抗战时期小学训练》,提出要使儿童明了日军侵略我国的野心;
使儿童具有抗战的意识与决心;使儿童接受抗战的训练;使儿童做相当的抗敌救援工作;使儿
童获得精诚团结、勇敢杀敌抗战必胜的德行。此后,爱国主义教育和反侵略战争教育一度成为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民国28年(1939),各县小学以蒋介石提倡的礼义廉耻作为共
同遵守的校训。民国36年(1947),国民政府在小学的训育中,硬塞进戡乱建国的内容。
2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