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84 - 毕节地区通志(卷七)
P. 184

毕节地区通志
                        BIJIE  DIQU  TONGZHI

              往日本。织金砂器作为贵州砂器的代表,编入《中国工艺美术》一书。近20年,织金砂器产品
              及其生产技术有所创新,炊具类增加蒸缽、烙锅、火锅、多层蒸锅等,用具类新制出笔筒、笔

              架、砂香炉等;还研制出一些装饰类工艺品。生产技术上用鼓风器代替人工拉风箱。



                                          第三节 医药卫生科技





                                                  一 卫生防疫科技


                   卫生监督 1.硅肺调查。硅肺亦称矽肺。1963年,地区卫生防疫站对437名煤矿工人作硅病
              检查。据查,有硅肺隐患者53人,确诊为硅肺患者3人。是年,对全专区从事铅锌冶炼的2274名

              工人进行体检,查出硅肺患者140人。经对39名健康者和36名硅肺患者进行尿锌含量测定,结果
              为健康者的尿锌含量,每升为0~0.3毫克,硅肺患者为0.1~0.96毫克,差异显著,可作为诊断硅
              肺的辅助指标。

                   2.尘肺调查。1984~1986年,地区卫生防疫站主持,对地区内的238个厂矿中接触铅、汞、
              锰、苯、有机磷、三硝基甲苯等的2.33万名工人进行尘肺调查,诊断为可疑尘肺的有2702人,占

              11.6%,查出尘肺患者160人。1988年对244名可疑尘肺患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确认为尘肺患者
              5人,职业中毒3人。

                   3.蕈类调查。地区内野生蕈较多,因不明毒性食菌中毒者时有发生,有的甚至死亡。1973
              年,地区卫生防疫站调查毕节、威宁县蕈类,采集标本99个,绘图78份。经贵阳师院生物实验

              室鉴定,有可食菌16个,极毒菌2个。之后,省卫生防疫站将标本送山西大学生物系作鉴定,结
              果相同。
                   4.黄曲霉素β1检查。1975~1977年,地、县卫生防疫站在31个区镇、194个公社,测定粮

              食、豆类、干果等10类食品中的黄曲霉素β1,共采标本313份,检出阳性18份,阳性率5.8%;
              超标4份,超标率1.3%。其中以玉米污染较重,阳性率为6.9%。根据调查,提出防止污染的措

              施。1978年获国家和省科学大会奖。1987年,在毕节县14个区镇调查,发现受污染的玉米和小
              麦,其优势菌种分别为曲霉和青霉。
                   5.学生口腔病调查。1983年,地、县卫生防疫站参加全国学生口腔病调查。据查,学生龋齿

              牙患病率为18.8%,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氟斑牙患病率,小学生为19.1%、中学生为21.3%,高于
              全省平均水平。调查后,地、县卫生防疫站对患龋齿的学生进行治疗。1991年赫章县医院调查

              本县1728名学生口腔错齿,错齿率65.6%,农村学生错齿率比城镇学生高14.3个百分点。此调查
              引起领导部门重视,在县内中小学开展口腔卫生和牙齿保健宣传教育。1992年获地区科技进步

              四等奖。
                   6.梅毒调查报告。1991年,赫章县医院在该县麻腮乡、新民乡开展梅毒调查,在116名受检
              者中,发现RPR梅毒血清学阳性患者38例。嗣后贵阳医学院和全国性病防治中心对送检的15名



            261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