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80 - 毕节地区通志(卷七)
P. 180
毕节地区通志
BIJIE DIQU TONGZHI
备。地区印刷厂的制版、印刷、裁切、上光、烫金、模切、装订一条龙生产,实现计算机数字
化控制,具备年产30万色令高档彩印的生产能力,发展为国家中(Ⅱ)型企业。
6.现代数字媒体。2007年,毕节报社引进数字包和新闻采编系统。数字报纸采用方正阿帕比
“多媒体数字报刊与跨媒体出版系统”,多媒体数字报不仅保留报纸版面语言的魅力,同时,
集合了声音、图片、动画、视频等多媒体元素,融合了互联网方便检索、阅读的特色,还具有
与纸质媒体所不具备的丰富交互能力,可以实现与读者实时互动。
九 粮油食品科技
粮油 1.粮食储存与加工。(1)粮食加工技术演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民间粮食
加工,靠碾、石磨、石臼、木制手摇风簸,靠河的地方有水碾、水碓;国家仓库加工有砻及用
人力或畜力推拉碣碾和辊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粮食部门陆续建立设备简单的小型碾米
厂,60年代末,毕节县粮食局建成一条属于30年代技术的面粉生产线,生产标准粉。70年代,
各县相继建日产30吨大米的碾米厂,有的还建日产600包标准粉的面粉厂;通电的农村,普遍使
用电机带动打米机、磨面机。80年代以来,地区粮食局面粉厂建立一条日产2600包等级粉和标
准粉生产线,并开发出膨化面粉;以马铃薯为原料的淀粉、粉丝加工技术逐步走向半机械化、
机械化,并开发出马铃薯全粉、精粉、变性淀粉。
(2)仓外温度、湿度、虫害三用测试仪。1979年,纳雍县粮食局研制成功仓外温度、湿
度、虫害三用测试仪,检查效果快速、准确,改变以往进仓测温、目测虫害、口感确定粮食含
水量的方法,提高储粮的安全性。1980年,获地区科技成果鼓励奖。
(3)日产30吨米厂技术改造。金沙县粮食局米厂,原设备采用风运,碎米多,能耗高。1981
年,自行设计制造二次回风卸料器和砻糠分离装置,投入使用后,在风运中除稗和一次吸净大
糠,一风多用,碎米率由1.17%降为0.7%,吨产品电耗由26千瓦时降到21.2千瓦时,出米率由69.4%
上升到72.2%,并减轻劳动强度,大米质量符合国家标准。1982年获地区科技成果三等奖。
(4)双低储粮法。1984年,赫章县粮食局应用密封粮堆储存技术,使之自然缺氧,在低
氧低药量下,二氧化碳量逐渐增多,氧气逐渐减少,起到抑制粮食呼吸和微生物繁殖,及对虫
害窒息的作用,达到杀虫、防热、防霉,安全储粮目的。该局用此法储粮150吨,经210天不变
质,并降低保管费用和储粮损耗。1985年获地区科技成果四等奖。
(5)日产600包粉厂生产等级粉研究。1983年,大方县粮食局在日产600包标准粉生产线的
基础上,研究出不增加成套设备,采取优选粉路与分段制粉相结合工艺,生产出上等粉和普通
粉。此工艺投资少、工期短、见效快,一套设备生产两种面粉,为小型面粉厂生产等级粉开创
新路。1984年获地区科技成果三等奖。
(6)短粉路生产标准粉工艺改造。1987~1988年,地区粮食局扩建面粉厂,对传统短粉路
生产标准粉工艺进行改造,所设计的四皮四心一渣短粉路,可日产65吨黔一粉和标准粉。此法
与原工艺比较,吨加工成本降低48%,出粉率提高0.5%,电耗降低26.5%。1989年获地区科技进
2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