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81 - 毕节地区通志(卷七)
P. 181
第二十二篇 教育 科学研究
步三等奖。
2.油脂加工。(1)油脂加工技术演变。加工植物油脂原料主要是油菜籽,其次为威宁蓝
花籽、冬籽。历史上榨油的工具有雷公榨、牛尾榨、水打榨,出油率低,油脂质量差。20世纪
50年代中期,粮食部门陆续建立小型榨油厂,用机械代替土榨,60年代使用90型液压榨油机,
70年代逐步改进为95型螺旋压榨机。90年代,金沙、黔西县新建油脂化工厂,采用新设备新技
术,生产出国标一级和二级烹调油及浓缩磷脂。
(2)菜籽软化胚螺旋压榨工艺改革试验。1979~1980年,金沙县粮食局6次改进菜籽软化
胚螺旋压榨工艺,与原工艺比较,设备未增加,日榨油量提高36.7%;出油率达36.5%,提高
2~3个百分点;操作人员减少三分之一;油脂稳定达国家二级标准。1982年获地区科技成果四
等奖。
(3)浸出法提取菜油饼油脂技术应用。1983年,金沙县粮食局油脂厂引进试用成功。此
技术是将榨后的油饼浸泡于溶剂中,使油饼中7%~9%的残存油脂分离,经蒸发、汽提、冷
凝、冷却后,油脂和溶剂分开,再精炼脱磷、脱酸、脱水、脱色、脱臭,得到成品油。可回收
5.5%~7.5%的油脂。湿粕经过蒸烘干后,所含蛋白质未损失,仍可作饲料和肥料使用。1987年
获地区科技进步四等奖。黔西县油脂厂成功引进应用此技术。两厂每年可多收回菜籽油1000吨
左右,相当于多种3.5万亩油菜。
3.大豆深加工技术开发。大豆是优势资源,传统豆制品有豆腐、豆豉、豆干、豆棒、腐皮。
1986年,地区马干山牧垦场承担省星火计划项目《大豆深加工技术开发》,以杭州商学院食品系
为技术依托单位,开发出超微细豆粉、机制腐皮、豆油。1987年,纳雍县粮食局建腐竹厂,研究
出生产腐竹新工艺,年产100吨,产品获1988年首届中国食品博览会银奖。1987年,毕节县粮食
局承担地区星火计划项目《速溶豆浆晶技术开发》,省粮油科研所协作,建速溶豆浆晶厂,开
发生产出速溶豆浆晶和速食豆腐花,被评为省优秀产品。1991年获地区科技进步四等奖。
4.苦荞麦综合开发利用研究。1993~1995年,地区科委委托四川联合大学食品工程系进行研
究。研究明确苦荞粉、茎及籽壳中黄酮物质叶绿素、苦味素、荞麦碱和芦丁等的含量,这些成
分有降低胆固醇、降血脂、降血糖的作用。此研究筛选出乙醇浸提法,成功提取黄酮粗提物;
并用乙酸乙酯萃取法进行多级流萃取,提取出黄酮中的芦丁。还研究提出生产苦荞麦保健粉、
苦荞麦面条、苦荞麦蛋糕、苦荞麦面包、苦荞麦饼干、苦荞麦酸奶的工艺技术,并提出相应的
质量标准和卫生要求。有的产品已由相关厂家开发生产上市。
名特食品 1.威宁荞酥。威宁荞酥属粗粮细做糕点,明洪武年间(1368~1398)曾作贡品,
至今尚在生产。1968年,威宁荞酥厂建立,改进制作工艺和设备,使用红外线烘烤,并添置全
套化验设备,保证产品质量,荞酥花色品种也增到10多个。
2.威宁火腿。制作历史已600多年,制作范围遍及威宁城乡。原料猪历史上为可乐猪,现
在多为以可乐猪为母本的杂交猪。制作方法有干腌和湿腌两种。切开后层次分明,肥肉呈粉红
色,瘦肉呈殷红色,味美可口,可存放五六年不变味、不流油,腊味更加浓郁。
3.富生同酱油。金沙富生同酱油,始于清代后期,以其酱香浓郁,香味纯正,长期存放无霉
2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