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78 - 毕节地区通志(卷七)
P. 178
毕节地区通志
BIJIE DIQU TONGZHI
5.稀土盐及铬锆铝多金属鞣剂鞣制云贵路绵羊服装手套革。1985年,毕节制革厂与成都科
技大学合作,完成此项目的研究,解决黔西北、滇东北绵羊皮粒面粗、伤残多、部位差大、
纤维组织空松问题,将过去只能作里革的绵羊革,鞣制成高档服装手套革,达到SG366-84和
SG-367-84部颁标准一类产品水平。此工艺节约染料15%、红矾30%以上,废液中的三氧化二铬
含量由纯铬蹂剂时的每吨2.5~3.5克,降至1克以下,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显著。这项新技术属
国内首创,是省内制革工艺的重大进步。1986年获贵州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6.猪皮软面革。1988~1990年,毕节制革厂与成都科技大学合作研究提出的新工艺鞣制成的
猪皮革粒面平滑细致,革身丰富柔软,弹性好,不松面,属国内新产品。1991年获地区科技进
步三等奖。
7.稀土和铭(低铬)锆铝多金属盐鞣制云贵路山羊皮新工艺研究。1988~1990年,毕节制革
厂与成都科技大学合作,研究提出用稀土-铬鞣剂-废铬液作主鞣,用稀土和铬(低铬)锆铝
盐鞣剂作复鞣相配套的新工艺,用低档的云贵路山羊皮生产出中高档的服装手套革。此新工艺
属国内首创。1991年获地区科技进步二等奖。
8.黄牛皮软鞣面革。1989~1990年,毕节制革厂与成都科技大学合作,研究提出鞣制黄牛皮
的新技术,用枯瘦伤残原皮,生产出中、高档软鞋面革,属省内新产品。1991年获地区科技进
步四等奖。
服装与制鞋 1.服装。20世纪80年代以来,服装制作技术进步较大,除传统服装外,新开发
有男女西服、各式时装、童装、夹克衫。1988年,地区进行服装名优产品评比,毕节服装一、
二厂的高档毛呢时装、金沙服装厂的儿童夹克衫获金奖,纳雍服装厂的涤纶男女单服获银奖,
黔西服装厂的涤纶西服,毕节童装厂的反穿童装获铜奖。毕节、威宁两家制革厂先后建起服装
生产车间,用自制的皮革生产服装产品达50多种,毕节制革厂的《黑颈鹤牌皮革服装系列省级
新产品研制》,1993年获地区科技进步四等奖。
2.制鞋。黔西县塑料鞋厂用疏松型聚氯乙烯树脂作基料,与增塑剂、发泡剂、稳定剂、脱模
剂混炼造粒,开发出PVC-AC微孔发泡布鞋,有穿着舒适,富于弹性,吸汗、防滑和抗油脂,在
低温下能保持良好性能等优点。此后,该厂又以苯二烯和丁二烯嵌断共聚物为基础材料,研制
开发出SBS橡塑布鞋,性能与橡胶相同,比橡胶轻软,无气味。两种鞋均畅销省内外,受消费者
欢迎。1988年获地区科技进步四等奖。
陶瓷 1.陶器。20世纪70年代,黔西县、赫章县汉墓出土文物中,有陶猪、陶羊、陶鸡、
舞俑、托筝俑、托案俑、扶耳俑等工艺陶,其制作技术已达相当水平。2004年,贵州省文物考
古研究所在威宁县中水镇鸡公山发掘考古,出土200多件器型完整、地域特色鲜明的陶器。历史
上,城乡居民使用的碗、钵、缸、盆,多为陶器。陶器生产遍及各地。毕节县烧缸乡有许多人
家因烧制大小陶缸,且产品质量好而得名。传统工艺为牛练泥,手拉坯,用柴烧窑,一些地方
沿用到今,但质量有所提高,涂釉色泽艳丽,色调增多。1963年,纳雍县居仁区陶瓷厂,以煤
代柴烧制试验,获得成功,缩短烧窑周期,并提高产品的光洁度。
2.日用瓷器与炻器。1971年,新建的地区陶瓷厂投产,生产日用瓷。采用半机械化、机械化
2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