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79 - 毕节地区通志(卷七)
P. 179
第二十二篇 教育 科学研究
设备,窑炉先是用倒焰窑,80年代初建成隧道窑。先是生产普通瓷,陆续开发出贴花、青花、
釉上彩、釉下彩的细瓷,以及工艺美术品和瓷砖等。1982年,该厂就地取材,进行烧制白色炻
器的胎釉试验,一次试烧成功,成为全国第二家烧成白色炻器的厂家。胎体细致,釉面光亮滑
润,白里泛青,釉面白度>50度,热稳定性为200℃,成型性能好,干燥收缩小,不开裂。
3.工业瓷。1972年,地区陶瓷厂引进高压电瓷生产技术,开始工业瓷的生产。此后,先后
聘请西安、成都和云南个旧的电瓷专家担任名誉厂长、技术顾问,陆续研制开发出E-5、E-6等
8种型号的高压电瓷。1984年,更名毕节电瓷厂。是年,试验开发出盘形悬式等4种型号的绝缘
子,以及棒式支柱等10多种高压电瓷产品。以本地原料为主,用两种配方烧成的高压电瓷,经
西安高压电瓷中心鉴定,其机械强度均满足220千伏高压针式、悬式、棒式绝缘产品的需要,
且具有较宽的烧成温度和致密、不吸缸的瓷质。1985年,中国电瓷避雷器产品检测中心检测该
厂生产的X-4.5高压盘型式绝缘子及XP-10悬式绝缘子,符合部颁GB1001-80标准,获贵州省
1985~1986年优秀新产品三等奖。1988年,形成年产高压电瓷2000吨的生产能力,被国家机械
工业委员会、电力工业部明确为贵州省生产高压电瓷的唯一定点生产厂。2002~2003年,拆除
煤烧隧道窑,建成抽屉窑,及与其配套的煤气发生站。2003年12月,更名为毕节高原电瓷有限
公司,研究开发出500千伏及以下各种电压等级路线、电站电瓷100多个品种,年生产能力3000
吨。2004年公司与山东青州力王公司合作,研制开发出FXWP系列硅橡瓷复合绝缘子,为高原牌
产品打入省外市场闯出新途径。该公司研制的FXWP-300高强度瓷芯,通过国家绝缘子质量检测
中心测试合格。2007年,开发出新产品XPD-70C(cn)和2420KN新产品。2011年《超高强瓷绝
缘子矿物学特征研究及试制成果推广应用》获贵州省科学技术成果转化二等奖。
4.匣钵研究。1980~1984年,地区科委列项,支持毕节高原电瓷有限公司进行提高匣钵质量
的研究,在配方和制作工艺上作出重大改进,研制成的新匣钵,使用次数提高到20次左右,比
原使用匣钵的2~8次明显提高。
印刷 1.木刻版印。清代成书的《大定府志》和各县(州)志,都是采用木刻版印。
2.石印。民国时期,各县先后引进石印技术,较木刻版印有较大进步。1977年,威宁印刷
厂,利用石印技术为本县民族贸易公司印苗族花裙。
3.铅印。民国33年(1944),毕节商人从四川购进一台四开铅印机,自此开始有铅印技术
运用。20世纪50年代,地、县印刷厂先后建立,均为铅印,设备有手摇铸字机、四开机、切纸
机、字模,以后陆续添置对开机、圆盘机、烫金机、自动切纸机等设备;80年代各厂设备进一
步完善,可套印彩色、烫金和贴金。地区印刷厂年铅印能力达17万令。
4.彩印。1981年地区印刷厂增设凸版彩印车间。1985年,该厂与省新华印刷厂合作,建立毕
新彩印分厂,由省新华印刷厂负责技术指导和培训,在完善的有凸版彩印的同时,增加平版彩
印3.6万色令,凸版彩印由1983年的0.6万色令提高到1.2万色令。1987~1989年,彩印分厂进行技
术改造,平、凸版彩印能力达9万色令。
5.激光照排。1989年,毕节报社引进北京大学汉字激光照排电子出版系统设备及技术,印
刷时间缩短,印刷质量提高。90年代区内20多家印刷厂先后引进汉字激光照排电子出版系统设
2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