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77 - 毕节地区通志(卷七)
P. 177
第二十二篇 教育 科学研究
法,生产麻沙、麻球,及纯麻、棉麻、混纺麻布等产品。
3.棉纺。清代至民国,从事纺纱织布者增多,有少数专业户,多数为副业生产。采用木织布
机,产品多为布幅30~40厘米的窄布。民国14年(1925),有的小厂引进铁织布机生产60~66.7
厘米的宽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县成立纺织集体企业,使用布机织出60厘米以上的宽
布。70~80年代,陆续购进新的纺织设备,建立前纺、后纺、印染车间,增加花色品种,质
量、数量提高。1988年兴建地区棉纺厂,所用设备均为当时国内定型的先进产品,产品有各种
规格的棉纱、纯棉布,棉麻混纺纱、混纺布。
4.针织。20世纪50年代,组建毕节县针织厂等集体企业,生产童袜、毛巾、浴巾、平板手
巾、围巾、民族腰带、白纱手套等产品。1983年大方县针织厂建立,有12台手摇横机和少数辅
助设备,产品27个。1995年技改,增加28锭槽筒机等一批先进设备,花色品种增加到57个,并
具备纯羊毛衫前加工条件。1988年建地区羊毛衫厂,上海纺织工业局退休者协会提供主要技
术,投产后聘请上海中国纺织大学教授作指导,解决工艺较复杂的后整理技术难题。
5.丝织。清乾隆初期,传入栽桑养蚕及缫丝技术。道光五年(1825),大定府设立纺织局,
教民丝织,府城从事者达数千人,是年引进柞蚕放养技术,生产柞蚕丝棉絮。光绪年间,毕节、
黔西办有桑蚕学堂,促进丝织发展。民国时期,毕节县小吉场廖家院,几乎每家都栽桑养蚕缫丝
和加工丝线、丝绸、丝帕。80年代,廖家院发展为毕节县的桑蚕缫丝基地;1988年,从上海引进
技术,生产出丝织挂毯。1971年大方县供销社建柞蚕丝综合加工厂,自制100绪缫丝机和织绸、
织被面设备;80年代改缫桑蚕丝,陆续购进800绪缫丝机等一批设备,主要产品有丝绵、被絮、
真丝纺绸、双丝软缎、被面、纯丝、羽纱等。90年代,金沙县用柞蚕丝织出高档挂毯。
6.涂层织物。1990年大方县建涂层织物厂,坯布有真丝、麻棉、纯棉、人造丝、涤棉等涂色
砂洗面料,根据用途,用高分子化合物作涂层剂,经特殊处理技术,达到防水、防羽绒、抗阻
挠、抗静电等要求。在省内属第一家。
制革 1.猪皮修面革、油浸革、美术革研制。1981年,贵州省第二轻工业厅组织全省8家制
革厂的26名技术人员,在毕节县制革厂进行提高制革质量的科技攻关,研制成功猪皮修面革,
油浸革、苯胺革和美术革。
2.脲醛—铬结合鞣猪皮正面革。1982年,毕节制革厂采用脲醛—铬鞣剂鞣制猪皮正面革成
功。此鞣剂能起填充作用,减轻松面,提高成革的收缩温度,达到鞋正面革的质量要求。是
年,获地区科技成果四等奖。
3.猪修面革转鼓干加油。1982年,毕节制革厂进行试验,并获成功。转鼓干加油技术成功,
可保持皮张完整,革面清洁,色泽一致,光泽较好,不脱浆,弹性好,并可节约油脂50%,每
100张皮节约用水2吨。是年,获地区科技成果三等奖。
4.水牛皮修面革。1981~1984年,毕节制革厂经4年研究,总结出水牛皮修面革工艺规程。
按此工艺严格操作,可把30%左右的水牛皮,加工成符合黄牛皮正面革质量标准的皮革。本工
艺解决水牛皮层厚,龟文粗深,皮纤维粗大,强度低,只能作底革,不能作面革的问题。1984
年,获地区科技成果二等奖。
2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