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88 - 毕节地区通志(卷七)
P. 188
毕节地区通志
BIJIE DIQU TONGZHI
例克山病区正常人和患者头发样和粮食样送省进行硒测定,共诊断潜在克山病12例,检出
率为1.5%。
5.麻风病防治。历史上,各县均有不同类型的麻风病患者。20世纪60年代,撒拉溪医院与
中国科学院皮肤病防治研究所、贵州省皮肤病防治研究所合作,在黔西、威宁县调查麻风病流
行病学,将查出的麻风病人收入院、村治疗;与省皮肤防治研究所、省中医研究所合作,将按
方配制的苦参丸、扫风状,及黔西县自拟的杀虫搜风方用于临床试验;将苦参丸、扫风状同西
药氨苯砜合用,验证治疗效果;自选27种中草药进行蒸汽疗法;自拟石圣散、石龙散、葱蒜合
汁,试制麻风溃疡等药物用于临床。1977~1979年,撒拉溪医院与毕节大坪子医院合作,采用
民间验方制成攻瘤丸,试治麻风患者16例,6个月后斑疹和结节基本消失,其中14例瘤型麻风患
者用攻瘤丸后,13例细菌连续转阴,或细菌密度下降,只1例不变。攻瘤丸价格低,副作用小,
尤适于用化学药物后耐药菌株增多的患者。1980年获地区科技成果四等奖。1978~1980年,撒
拉溪医院与大坪子医院应用中药乌梢蛇、蜈蚣、地龙等八味中药制成乌梢蜈蚣丸治疗麻风患者
11例,有效率达90.90%,由于药源限制、未能扩大应用。1979~1981年,撒拉溪医院采用二乙
酞氨砜进行肌肉注射,治疗22例,时间短者8个月,长者25个月,斑损、结节、浸润、麻木均有
很大改善乃至消失;细菌平均指数下降,治愈1例,接近治愈3例,病情显著减轻14例,有减轻4
例。试验证明:肌注二乙酞酸苯砜,不受胃肠吸收功能影响,血中浓度稳定,能更有效抑制和
杀灭麻风杆菌。1981年,撒拉溪医院总结1965~1981年以来植眉87例的效果,游皮片移植法的
成活率为93%,点状移植成活率97.7%。其经验在全国麻风病防治系统进行交流,受到好评。是
年,该院对神经鞘膜部分切除后仍有神经性疼痛的问题进行研究,观察22例,结沦为:神经症
状与全身反应密切相关,要重视术前、术后的抗反应治疗,神经鞘膜手术只能作缓解局部状况
的手段。1981~1985年,毕节地区贯彻全国第二次麻风病防治工作会议精神,全地区卫生系统
开展麻风病流行病学调查,共查50余万人,基本掌握本地区麻风病流行规律。1984~1986年,
建立地区皮肤病防治所,县、乡建立皮肤病防治站,形成防治网,在家治疗的麻风病人得到有
效的治疗。1985年,毕节地区被列为世界卫生组织(WHO)的麻风病联合化疗现场点之一,世
界卫生组织提供部分药品、医疗设备和交通工具。麻风病防治,基本按照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化
疗方案进行,即利福平+氨苯砜+氯苯吩嗪;利福平+氨苯砜。实践证明,两种化疗法的疗效可
靠、大大缩短疗程。是年,撒拉溪医院用眶上膜悬吊术、外睑部分切除术治疗兔眼及麻风性睑
内翻、睑外翻、倒睫毛,获得良好效果。1987年,该院采用眼穴、耳穴贴压法治疗麻风性各种
眼病,部分患者视力上升,一名失明者复明。随着防治工作深入和医疗技术进步,地区内麻风
病的治愈率提高,麻风病患率下降。1988年后,多数年份低于0.1‰。2004年,全地区现症病人
293例,治疗68例,联合化疗覆盖率100%;上报线索183例,检查率100%,查出麻风病人19人,
及时处理两例重度麻风反应病人,未发生畸残。2011年,全区新发现麻风病人60例,麻风病可
疑者筛查835人,检查密切接触者2223人,治愈麻风病人55例。处置麻风不良反应58人,对247
例麻风病人进行神经功能监测,筛查重症畸残手术对象45人。
2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