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91 - 毕节地区通志(卷七)
P. 191
第二十二篇 教育 科学研究
肝胆酸的含量大于每分升950微克为胆汁瘀积症的诊断,准确率97.6%,特异性100%。与长期沿
用的生化肝功能法比较,其灵敏度高,明显减少漏诊、误诊,用于指导临床的结论明确。1998
年获地区科技进步四等奖。
(15)四项血清学指标与慢性炎症及纤维化程度的关系。1994~1996年,地区医院对46例
慢性肝炎病人作一秒钟快速活检穿刺术,取得活检标本后,经嗜伊红染色及网状纤维染色,分
别进行肝炎炎症的活动度及纤维化程度判断。同时抽患者血清标本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其透明质
酸、层粘蛋白、Ⅲ型胶原、Ⅲ型原胶原的含量,以对比观察后,得出慢性肝炎病理变化与这四
项血清学指标的对应关系。此研究为临床采用血清学指标对慢性肝炎进行病理判断、药物筛选
和疗效分析,提供检测手段。1998年,经贵州省传染病与寄生虫学会专家鉴定,结论研究填补
省内空白,达到国内先进水平。1999年获地区科技进步三等奖。
内科 1.内科医技进展。20世纪50年代,地、县医院应用组织疗法、封闭疗法、睡眠疗法、
氧气疗法、计划疗法治疗内科疾病;用抗痨药结合人工气腹、气胸机治疗肺结核;在气管内应
用抗生素治疗肺脓肿;后期,应用直肠镜检、骨髓穿刺、心房除颤治疗技术。70年代初,各县
医院已能开展多发性神经根炎、心肌梗塞、尿毒症、流行性出血等多种疾病治疗;地区医院抢
救活一例吗啡中毒、呼吸停止18小时的病人。1978年,地区医院完成的《粟粒型肺结核X线诊
断》获贵州省科学大会奖。
2.内科科研。
(1)阿托品应用对提高食道静脉曲张诊断的价值。1977~1979年,地区医院用阿托品作
皮下注射,在诊断食道静脉曲张时作阳性试验47例肝硬变失偿期病人。先用X线检查,得阳性
25例,阴性22例,对显阴者注射0.5毫克阿托品,4~5分钟后全部显示食道静脉曲张,并维持
20~30分钟。证明抗胆碱药物能提高食道静脉曲张的诊断效果。地区各县医院应用此项技术。
1982年获地区科技成果四等奖。
(2)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心力衰竭临床治疗探讨。1977~1982年,地区医院试用右旋糖酐、
肝素、氨茶硷等药物,代替临床效果不好的洋地黄制剂,共试125例,其中洋地黄制剂治疗52
例,右旋糖肝等治疗73例。在两组心衰竭情况相近,吸氧、抗感染、祛痰、解痉、利尿、纠正
水电平衡等处理相同的情况下,前组死亡19例,占36.5%,平均住院39.6日,后组死亡8例,占
11%,平均住院25日,明显优于前组。1982年获地区科技成果四等奖。
(3)电除颤在治疗心律失常的临床应用。地区医院用电除颤技术,抢救8例房颤和室颤危
急患者,近期显效率达100%。此法安全迅速,交、直流电均可使用,耗电量为每秒100~300
瓦,在1秒钟内生效。1986年获地区科技进步四等奖。
(4)系统性红斑狼疮早期诊断。1984年,地区医院分析本院1979年以来收治的28例病案,
误诊15例,误诊率51.7%;在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出6条参考标准,撰写成论文在《贵州医药》
杂志发表,引起各地重视。1984~1985年,该院收治12例,误诊2例,误诊率16.7%。1986年获
地区科技进步三等奖。
(5)腹膜透析的临床应用。1985年,地区医院引进腹膜透析技术,成功应用于急性肾功能
2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