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95 - 毕节地区通志(卷七)
P. 195

第二十二篇 教育 科学研究


            有利神经再生。1989年获地区科技进步四等奖。
                 (9)臂丛神经阻滞喙突下进路法。1986~1988年,地区医院改进臂丛神经麻醉术,将进路

            改在喙突下1~1.5厘米处,麻醉55例,成功率94.54%。此技术标志清楚、镇痛完善,安全性大,
            适应性广,优于以往采用的其他臂丛阻滞麻醉法。1989年获地区科技进步四等奖。

                 (10)高位选择性迷走神经切断治疗十二指肠球部溃疡。1988年,地区医院引进此项新技
            术,采取高位选择切断支配胃的迷走神经分支,降低胃酸和胃蛋白酶分泌,使溃疡消除时间缩

            短。该院试治疗4例,术后7天疼痛消失,无并发症,8~15天出院,经3~6个月随访,受术者健
            康状况良好。1989年获地区科技进步四等奖。
                 (11)胸腔滴注法治疗损伤性血胸观察。1983~1989年,地区医院对损伤性血胸患者,采

            取胸腔滴注药物方法治疗60例,有效防止感染,对稀释胸内积液,防止纤维蛋白凝固和纤维沉
            着,消除残胸,纠正呼吸循环紊乱,促进肺叶复张,均取得良好效果。此技术与常用的胸腔穿

            刺,经肋间封闭式插管引流,胸腔内注入药液等法比较,具有操作简便安全,净化彻底,疗程
            短,节约治疗费用等优点。1990年获地区科技进步三等奖。
                 (12)在局麻药中加入麻黄碱用于休克病人的硬膜麻醉。毕节县医院在局麻药物中加入一

            定量的麻黄碱,用于休克病人硬膜外麻醉,20世纪80年代共实施150例,术中无1例死亡。此法
            不需增加设备,简单易行,效果好。1990年获地区科技进步四等奖。

                 (13)复方氯维霜治疗寻常痤疮150例的疗效观察。1988~1990年,地区医院根据痤疮的病
            因、发病机理与临床病状,以及常用的单方药物的药理,将强的松、氯霉素、维生素B6、乙烯

            雌酚、维生素E研细混合,加乳基制成复方氯维霜,用于治疗寻常痤疮150例,其疗效优于抗雄
            激素和硫酸锌、糜蛋白酶、四环素。1991年获地区科技进步四等奖。

                 (14)肝内胆结石并肝管狭窄的手术治疗。1990~1991年,地区医院采用术前B超、CT
            作造影诊断,术中在直视下完成解除狭窄、取石、胆管整形、胆道引流成功,为肝内Ⅱ~Ⅲ
            级肝管狭窄并结石的患者进行手术。此成果填补地区这项手术的空白。1992年获地区科技进

            步四等奖。
                 (15)气管、支气管外伤性断裂的外科治疗。1977~1991年,地区医院收治气管、支气管

            外伤性断裂3例。其中2例伤及气管环,发生气管软骨环撕裂,经保守治疗而愈;1例完全性断
            裂,根据病情采取相应措施急救,使呼吸环稳定后,施行吻合术治愈。1992年获地区科技进步
            四等奖。

                 (16)应用骨圆针加固定治疗髌骨骨折。1991年,地区中医院采取腰麻下,从内向外(亦
            可从外向内),用两骨圆针平行穿过髌骨两骨折块,并在两骨间加压固定的方式,成功治疗5例

            髌骨骨折。此法比传统的用粗线或钢丝作内固定器材施术简便,拆出固定时膝关节不易损伤。
            1993年获地区科技进步四等奖。

                 (17)应用保留真皮下血管网皮肤游离移植治疗烧伤疤痕挛缩畸形。1985~1992年,地区
            医院引进保留真皮下血管网皮肤移植术,治疗烧伤疤痕挛缩畸形患者58例,疗效好。出院后随
            访22例,20例功能完全恢复,2例好转。1993年获地区科技进步四等奖。



                                                                                                           262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