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99 - 毕节地区通志(卷七)
P. 199
第二十二篇 教育 科学研究
案。1988年获地区科技进步四等奖。
3.新生儿人工断脐法。1986年,地区医院引进新生儿人工断脐法,取代传统的自然断脐法。其
主要技术是在无菌条件下,人工剪去新生儿脐带。采用此法,24小时后即可用温水洗澡,并使感
染率大大下降。至1988年底,断脐2157例,成功率99.95%。1989年获地区科技进步四等奖。
五官科 1.五官科医技进展。20世纪50年代,地专区及各县医院建立五官科,治疗一般常见
病。60年代后地区医院先后开展眦成形术、眼球摘除术、斜视矫正术、前房角检查、眼球异物
定位及磁吸异物术、白内障针拨术、白内障囊内外摘除及针吸术、外耳成形术、鼻成形术、气
管切开术、喉外伤修补术、耳腺瘤摘除术、中耳成形术、耳源性脑脓肿进路切开引流术、鼻纤
维血管瘤摘除术、泪囊鼻腔吻合术、虹膜继发白内障摘除术、角膜板层移植和其他眼、耳显微
手术等。
2.五官科科研。(1)改良副鼻窦囊肿手术法。1966年,地区医院改进求式法副鼻窦囊肿手
术,只切底部,不剥囊壁,不作全麻,克服求式法流血较多,容易复发等缺点。改进的技术操
作简便,不招致并发症。至1984年共手术33例,治愈后随访多年,均未见复发。1984年获地区
科技成果三等奖。
(2)环甲膜切开术临床应用。1980年,地区医院引进创新环甲膜切开术,自制开张器,改
剪刀分离法为尖扩大法,用于下呼吸道分泌物潴留、清除分泌物、施行人工呼吸的患者。此技
术容易掌握,操作简便,安全快速,并发症少。1986年获地区科技进步四等奖。
(3)毛虫所致的眼球损伤临床研究。1990~1991年,地区医院研究毛虫损伤眼球转归、
治疗方法、预防措施研究共15例。结果证明,虫毛在结膜中作为异物被组织包裹、不被分解吸
收。有效的治疗方法是手术取毛,配合药物治疗。预防方法,一旦发生虫毛刺眼,用胶布粘
出,不能用手揉、嘴吹、舌舔,如虫毛除不掉,要及时就医。1992年获地区科技进步四等奖。
(4)改良泪囊腔吻合术治疗慢性泪囊炎。1991~1993年,地区医院改进传统鼻腔泪囊吻合
方法,改槌、凿孔为咬骨钳造孔;在黏膜吻合时,只吻合前唇,后唇用碘仿纱布填塞压平。施
术26例均获成功,无一例复发。手术时间缩短,患者痛苦轻,前后唇无粘连。1994年获地区科
技进步四等奖。
(5)眼轮匝肌条带矫正重度上睑下垂。1992~1994年,地区医院采用自体同一切口部位的眼
轮匝肌作为悬吊物,治理重度上睑下垂,计15例24眼,经1~3年观察,治愈13例21眼,好转2例3
眼,疗效稳定。与传统的用丝线、阔筋膜等作悬吊物比较,方法简便,效果可靠,可减轻患者痛
苦及经济负担,减少复发率;易于在基层医院和门诊开展。1995年获地区科技进步四等奖。
(6)复方洁麻液泪道冲洗加探通术治疗慢性泪囊炎。1992~1994年,金沙县安底区医院在
治疗慢性泪囊炎中,总结出复方洁麻液冲洗泪道加探通治疗技术。一次性滴药冲洗加探通,治
愈率70%,每隔1~2天冲洗1次,3次为一疗程,治愈率99%。此技术适合各层次医院和门诊部,
适合不愿做手术或手术后泪管有粘连不通者。1995年获地区科技进步四等奖。
(7)A型肉毒毒素治疗眼睑肌及面肌痉挛。1998~2004年,地区医院引进A型肉素杆菌治疗
睑肌及面肌痉挛技术,经采用A型肉毒毒素针剂,治疗面肌痉挛患者50例,面部多点注射,每点
2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