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25 - 毕节地区通志(卷七)
P. 125
第二十二篇 教育 科学研究
脱毒一代原种及在自然条件下开放繁殖1~6代的脱毒自然薯,退化率为0.22%~3.6%,未经脱毒
的为18%,延长了优良品种在生产上使用的年限。河坝脱毒原种增产显著,但开放繁殖后退化
率上升快。
(6)二季马铃薯栽培试验。1956~1959年,地区农科所进行此试验,总结提出栽培二季马
铃薯的成套技术,应用于生产。用第二季收获的种薯(秋薯)与第一季收获的种薯(春薯)于
第二年春播,秋薯作种的增产36.8%。栽培二季马铃薯,既是扩大复种发展生产的一条门路,又
可利用秋薯作种,减轻马铃薯退化。
(7)春马铃薯播种期研究。1976~1982年,地区农科所进行4次试验,从头年冬至到第二
年惊蛰,每一个节气播种一期。据试验结果,在毕节用春薯作种,最适播期是立春前后,用
秋薯作种是立春至雨水;地区中南部因雨水春旱较轻,播期可提早到冬至;地区西部春旱重
且气温低,播期后延到惊蛰。早播的植株偏低,十分有利于套作。1982年,获地区科技成果
四等奖。
(8)马铃薯茎尖脱毒和健康薯块快繁技术。1992年,威宁县以北京植物检疫实验所病毒室
为技术依托单位,建立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中心。至1996年,有米粒、威芋3号等7个品种的脱
毒种薯,通过实践,中心掌握茎尖脱毒,自然光照温室培养,网室扦插快繁等技术,所生产微
型种薯,已在省内6个地、州、市的15个县进行一级种薯繁殖,1997年获地区科技进步四等奖。
(9)专用马铃薯优质高效生产技术研究与示范。2002~2003年,地区农业局与贵州省农科
院主持,在地区内7县市完成162.3万亩丰产栽培及6项栽培技术研究,新增马铃薯66.7万吨,新
增产值2.8亿元,总结提出优质高效生产技术规范,已通过国家科技部验收。
4.小麦研究。(1)小麦品种引进。20世纪50年代,地区农科所引进试验后推广的小麦品种
有矮粒多、特早麦483、碧蚂1号、山农205、五一麦;60年代有阿夫、阿波、丰收、欧柔、玛
拉;80年代有兴263。其中矮粒多、特早麦483、阿夫、阿波成为主栽品种。地区及各县市种子
公司引进试验后推广的,70年代有墨西哥品种沙瑞克、卡捷姆、纽瑞、依尼阿;80年代有贵农
10号、黔荣4号;90年代以来有绵阳26、贵丰1号、内麦8号、川麦16号、绵阳29号。
(2)小麦新品种选育。1962年地区农科所开始进行小麦杂交育种。70年代育成毕麦5号,
亲本为阿夫×欧柔,为当时地区内的主栽品种之一,1978年获贵州省和国家科学大会奖。同
时育成的有毕麦6号,为毕麦5号的姊妹系。1985年毕节地区审定通过毕麦13号,亲本为高加索
×71-442,毕麦26号,亲本为(川农雅安早×卡捷姆)F1×7321。1989年,毕麦13号和毕麦26
号的选育和推广获地区科技进步一等奖,1991年获省星火科技三等奖。1993年,地区审定通过
毕麦10号,为毕麦13号的姊妹系,其蛋白质含量高达16.62%,属优质小麦。毕麦11号,亲本为
毕82-1×毕麦26。小麦新品种毕麦10号,毕麦11号,1997年获地区科技进步一等奖。1999年地
区审定通过毕麦15号,亲本为绵阳11×842-644,2005年获地区科技进步二等奖。2004年省审定
通过毕麦16号,亲本为8513-1624×吉1002,毕麦17号,从陕西省农科院引进的高代材料中株选
育成。
(3)小麦栽培技术研究。1960~1975年,地区农科所先后进行小麦基肥用量、追肥用量及
2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