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28 - 毕节地区通志(卷七)
P. 128
毕节地区通志
BIJIE DIQU TONGZHI
应毕节气候条件的晋杂5号,忻杂7号和原杂10号,同时开展高粱杂交种栽培技术和制种技术研
究,总结提出在休闲地、油菜地、密沟麦地种植的栽培技术,及忻杂7号、晋杂5号的制种技术
和相应的不育系、恢复系、保持系的繁殖技术。1973年,该所春播的忻杂7号,最高亩产822.5千
克,密沟麦茬地移栽的最高亩产744.5千克,为当时地区内一季作物高产的纪录。
(5)燕麦引种试验。燕麦品种属冬性秋季播种,第二年夏季收获,生育期200多天。1987
年,威宁县农科所参加全国燕麦区域试验,选出春性品种1号和6号,春播夏收,全生育期120多
天,比本地白燕麦等品种增产40%以上,已应用于生产。
(6)黑麦引种。1964年,威宁县中水区女姑公社引进黑麦栽培成功,一度成为威宁的主要
夏收作物。增加1个粮食作物新种。
(7)小黑麦引进鉴定。小黑麦是北京市农科院用小麦与黑麦进行属间杂交育成的异源八
倍体,为人工育成新种。1972年,威宁县农科所引进172份选系,鉴定出小黑麦2号、3号,同时
研究提出其栽培技术,在全地区推广。1978年获贵州省科学大会奖。1991~1992年,威宁、织
金、毕节县引进第二代小黑麦品种,鉴定出劲松5、45、53、46号,黔中1、2号供生产上应用。
(8)薏苡新品系选育。20世纪70年代,织金县农科所采用穗系选育方法,选出薏仁千粒重
80千克以上,单株籽粒600粒左右,亩产300千克的高产品系供生产上使用。
经济作物研究 1.烤烟研究。(1)烤烟生产技术调查。1956年。毕节农试站和高寒山区工
作组调查烤烟生产,写出《毕节专区烤烟生产技术上的几个问题及今后发展的前途》的调查报
告,提出扩大苗床面积,分期播种,多载早烟,早追肥,上高厢,不提倡回兜烟等建议,均应
用于生产。
(2)烤烟优质丰产栽培技术的应用与改进。1979~1980年,地区农技站在毕节县螃蟹公社
红星生产队试验300亩,改进苗床与大田的比例、播种期、播种量、移栽期、密度、施肥及烘烤
技术,取得好效果。后将试验取得技术修改成《毕节地区烤烟栽培技术规范》。1980年,获地
区科技成果三等奖。
(3)烤烟优质丰产栽培技术研究。地区“七五”期间重点科技项目。1985~1989年地区农
科所和地区烟办主持,成立毕节地区烤烟科研协作组,分工协作,进行烤烟品质调查、烤烟品
种引进鉴定、烤烟栽培及烘烤技术试点研究。试点在地区内8个县27个烤烟主产区进行,取得
以下主要成果:①摸清地区内烟叶叶色、香型、香气、燃烧性等质量的基本情况。发现香型齐
全,以中间香型为主,有一定比例的中偏清香型、中偏浓香型、清香型、浓香型,并明确其分
布。②摸清烟叶质量与地区内各类生态条件、栽培及烘烤技术的关系。③提出各类烟区合理的
品种布局,及相应的栽培技术和烘烤工艺。这项研究为提高烤烟质量和产量,发展卷烟工业,
提供重要科学依据。1990年,《毕节地区烤烟品质调查》获地区科技进步二等奖,省科技进步
四等奖;《毕节地区烤烟烘烤工艺研究》获地区科技进步四等奖。
(4)毕节地区西部优质烟生产技术开发。1990~1991年地区烟办主持,在威宁、赫章、纳
雍县的7个新烟区实施优质烟生产技术开发,以营养袋假植移栽和地膜覆盖栽培为突破口,总
结提出一套规范化技术措施。两年种植10.94万亩,平均亩产128.6千克,上中等比例75%,均价
25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