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24 - 毕节地区通志(卷七)
P. 124
毕节地区通志
BIJIE DIQU TONGZHI
省人民出版社出版。1975~1978年,威宁县农科所整理全省马铃薯品种资源,收集品种385份,
外引品种居多。研究明确国内各马铃薯主产区的品种引入威宁的变化规律:来自东北和北方的
品种早熟低产,来自西北的品种长势和产量一般,来自西南和中原的品种长势好,产量高。研
究为引种提供了依据。
(2)马铃薯品种引进。从事马铃薯品种引种试验的单位有地区农科所、威宁县农科所、地
区牧垦场。引进经试验推广20世纪后50~60年代有丰收、细叶、巫峡,均适宜二季栽培;70年
代有米拉、疫不佳、红豆沙、双丰收、克疫、675-4;80年代有783-1;90年代以来有743-39、
80-24-7。米拉成为地区马铃薯主栽品种20多年。
(3)马铃薯品种选育。1955年,毕节县林口区迎风农业合作社农民谢礼群,从引进的云南
红皮早熟株中选育成双季红,适应二季栽培,曾在县内推广。70年代威宁县农科所从原始材料
中选育成威引28,1993年杂交育成威芋1号,亲本为211-84×4003,1993年省审定通过,并从克
疫实生薯中选育成威芋3号,2002年省审定通过。80年代地区农科所杂交育成毕薯1号,亲本为
8084×米粒;从白俄罗斯国家马铃薯研究所引进BEPAC等品种试管苗,选育成毕引1号(原白引
3号),毕引2号(原白引5号),2004年审定通过。1990年,地区植保站从四川省凉山州昭觉农
科所引进一批高代材料进行马铃薯癌种病鉴定,选育成毕抗01、02号、1994年地区审定通过。
2003年,威宁县农科所的马铃薯新品种威芋1、3号选育及综合增产技术总结,获地区科技进步
一等奖;2004年马铃薯威芋3号选育和推广,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毕薯5号(在区试中代号为
0402-7)是毕节地区农科所2002年以“威芋3号”作母本,“大西洋”作父本杂交后,经多年选
育而成,于2010~2011年参加贵州省马铃薯区域试验,2011年同时参加贵州省马铃薯生产试验
鉴定。该品种属中晚熟品种,商品性状好,块茎椭圆形,芽眼浅,芽眼数量少,表皮光滑,淡
黄皮淡黄肉,薯块整齐。经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昆明)化验分析,其块茎含
干物质20.5%、蛋白质2.18%、淀粉14.80%、维生素C20.0mg/100g、还原糖0.32%。
(4)马铃薯防退保种研究。1955~1956年,高寒山区工作组和毕节农试站,调查毕节专
区马铃薯生产,确认地区内马铃薯品种有退化现象。表现为植株矮化,叶片皱卷,薯块变小,
产量降低,品质变劣,新薯块于收获前在土内发芽。其退化原因是种薯贮藏期过长,用小薯播
种,耕作管理粗放,受高温影响。改进的意见为贮藏前进行曝光和风凉处理,改善贮藏条件,
限制暗芽发生;建立种薯基地;试行两季栽培,利用第二季收获的薯块作种。1975年地区成立
马铃薯科研协作组,1976~1977年再次进行马铃薯退化研究。据研究,地区内马铃薯退化主要
是受病毒感染,分花叶型、卷叶型、束顶型、矮化型,引起退化的主要原因是受病毒感染。品
种间受病毒侵染后退化的程度不同,米粒退化较慢,河坝退化较快。同一品种的种薯切块后分
别在威宁城郊、毕节城郊、毕节赤水河边种植,其退化程度随海拔降低,气温增高而增大。
1975年后,威宁县采用二季栽培、老薯夏播、春播苗扦栽和芽栽等技术,并从气温比威宁更低
的昭通大山包调种,在一定程度上减轻退化。
(5)马铃薯脱毒种薯应用效果研究。1977~1982年,地区农科所采用米粒和河坝洋芋种薯
的茎尖,成功培养出脱毒原种。经田间鉴定,米粒脱毒种薯具有显著的生长优势和增产效果,
2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