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26 - 毕节地区通志(卷七)
P. 126
毕节地区通志
BIJIE DIQU TONGZHI
时期、播种期、播种量、播种方式试验,同时,每年进行丰产栽培。前期在旱地进行,后期在
旱地和稻田进行,采用的品种有矮粒多、阿夫和毕麦5号。1971年,最高亩产428千克。通过试
验提出单作小麦亩产350~400千克的主要经济性状指标和相应的栽培技术。1964年,地区农技
站在地委头步桥样板田,进行6.3亩密沟小麦高产栽培,平均亩产409.8千克。
5.豆类研究。(1)大豆地方品种研究。1982年,成立毕节地区大豆科研协作组,在全地区
征集大豆品种资源,得原始材料362份,经毕节农校和地区农科所的5年整理研究,归并为225
个品种,属春大豆类型。全生育期早熟种<124天,中熟种124~144天,晚熟种>144天,中粒种
(百粒重10-20克)占品种数的80.9%;种皮黄色的占76%,其他为褐色、青色、黑色和双色;
蛋白质含量平均为42.64%,最高的黔西绿蓝紫为47.34%,其他主栽品有毕节早白豆、大方六月
黄、泥巴豆、织金青皮豆、威宁花脸豆,蛋白质含量都超过45%。同时,鉴定毕节早白豆等一批
优良品种在推广。1985年起,毕节早白豆被定为南方春大豆晚熟组区域试验的对照品种。1986
年,地区农科所、种子公司完成的毕节早白豆鉴定与推广,获地区科技进步四等奖。
(2)大豆品种引进和选育。1957年,地区农科所引进丰地黄等6个大豆品种,试验后推广
的有满地金,20世纪60~70年代,成为地区内栽培面积较大的品种之一,出现满仓金、金满仓
等名称。80~90年代,引进鉴定后大面积推广的品种为苏春78-17,贵农84-392。1983年,地
区农科所从地方品种黔西悄悄黄中选株,育成毕豆2号,1995年省审定通过,认可在省内海拔
1200~1800米范围内推广。2003年,获地区科技进步四等奖。
(3)大豆生产调查及群众经验总结。1981~1983年,地区农科所和毕节农校调查全地区大
豆生产,总结群众大豆生产经验,摸清大豆分布和种植制度,编成《毕节地区大豆科研生产群
众经验汇编》,在地区内外广泛交流,1984年获地区科技成果四等奖。全省汇总并将调查的大
豆综合增产技术进行中间试验,1986年,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4)大豆耕作栽培技术研究。1982~1986年,地区大豆科研协作组与省农科院承担,按统
一设计,在不同生态条件下进行49项次田间试验和两年大面积中间试验,基本摸清地区内大豆
主栽品种的温光反映及生育期变化规律,总结提出在海拔800~2300米范围内,采用早、中、晚
熟品种的适宜播期;在单作和各种间作条件下大豆的适宜密度和施肥技术。写成《毕节地区大
豆耕作技术规范》并应用于生产,1986年,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5)菜豆品种资源整理。1962~1964年,地区农科所对菜豆地方品种进行调查,收集42个
品种,鉴定后向生产推荐猪腰子豆等7个优良品种。1974年品种普查,地区农科所负责整理全省
菜豆、小豆、饭豆和绿豆。20世纪80年代国家将食用豆类品种资源整理列为重点科技项目,中
国农科院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主持,毕节地区农科所参加。1986~1988年,地区农科所在毕节
农校协助下,在全地区征集得菜豆品种资源560份。1988~1994年,连同原保存品种播种6次,
进行整理。资料报送作物品种资源所后,编入其主编的《中国食用豆类品种资源目录》,1~3
集收录毕节地区菜豆品种406个,其中送283个品种的种子和资料给国家品种资源库作长期保
存。地区菜豆品种的生育期,早熟种小于97天,中熟种97~116天,晚熟种大于116天;蔓生和
半蔓生型的品种占89.1%,矮生型占10.9%;百粒重大于50克的大粒品种占12.8%,30~50克的中
25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