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30 - 毕节地区通志(卷七)
P. 130
毕节地区通志
BIJIE DIQU TONGZHI
畅,“三窗”不齐等问题。经应用表明,改建技术完全可靠,适用性强,农民易接受,使用
后,烟叶质量提高,节约能源。2004年,获地区科技进步三等奖。
(13)出口主料烟成熟度和烘烤技术研究。1999~2003年,地区烟草办公室通过试验,提
出毕节地区出口主料烟下部叶、中部叶、上部叶成熟度的标准。烘烤烟叶定色期温度和时间的控
制:火温上升到44~45℃时,保持8~10小时,火温上升到55℃时保持10小时,对防止褐变,稳定
黄色有较大作用。经示范5.99万亩,上中等烟叶比例达87%,其中上等烟比例提高7.4个百分点,中
等烟比例提高2.3个百分点;橘黄色烟比例达25%,提高7.3个百分点。每千克价增0.78元。2004年
获地区科技进步四等奖。
2.油菜研究。(1)油菜良种引进、鉴定与推广。20世纪50~70年代,地区农科所引进鉴定
推广的甘蓝型品种有322、325、云油7号、黔油23、湘油2号;白菜型品种有七星剑、浠水油菜
白、白果甜、昆明矮、白选8号、白选4号。均成为地区内油菜的主栽品种。其中浠水油菜白在
生产上应用时间长、面积大,1964年提供地、县样板应用。1980年,全地区种植油菜33.57万
亩、浠水油菜白为10.15万亩,占30.2%。1981年,获省农业技术改进推广三等奖。
(2)低芥酸油菜引进示范与推广。1991~1994年,地区农技站引进低芥酸优质油菜油研1
号、油研2号、油研5号、蜀杂1号、贵油7号,低芥酸、低硫代葡萄糖甙品种油研6号,在地区内
推广。1994年,金沙县推广低芥酸油菜10.17万亩,占全县种植面积的58.1%。与普通甘蓝型油菜
比较,其芥酸含量平均降低92.8%,油研6号的硫甙含量降低59.8%,利于人体健康;加工后的油
饼可作牲畜精饲料。1995年,地区农技站完成的低芥酸油菜引进示范与推广,获地区科技进步
三等奖;金沙县农技站完成的低芥酸油菜推广,获地区科技进步三等奖、省星火科技四等奖。
(3)油菜丰产栽培技术研究。1960~1964年,地区农科所进行此项研究,每年在进行丰产
栽培的同时,还进行播种期、密度与肥料等辅助试验。丰产栽培的亩产量,甘蓝品种325在200
千克以上,最高亩产245.4千克,种植浠水油菜白100千克以上,最高亩产162千克。摸清甘蓝型
油菜在的生长发育规律,总结出亩产200千克的主要经济性状指标及各主要生育阶段的形态指标
和相应的栽培技术。1965年曾在贵州省农展馆展出。
(4)油菜直播与移栽试验。1963~1964年,地区农科所进行。据试验,在相同的生育阶
段,移栽的总根量,根系有效吸附表面及伤液流量,都比直播的多一倍以上。移栽的长势强,
叶面积系数大,第一次有效分枝和角果数、角粒都多,增产显著,早熟9天以内。油菜育苗移栽
调节三秋大忙季节的农活安排,保证后作水稻适时栽插,玉米提早播种。
(5)改进栽培技术。1978~1980年,金沙县平坝区和城关镇农技站,同时进行大面积稻田
丰产栽培白菜型油菜,平均亩产60.5千克和68.7千克。1980年,分别获地区科技成果四等奖。
1981~1982年,金沙县岩孔区农技站栽培稻田白菜型油菜9934亩,亩均产120.3千克,1982年获
地区科技成果三等奖。1989~1990年,金沙县稻田改用甘蓝型油菜育苗移栽,在海拔800~1200
米区间,每年种植10万亩,亩产分别为103.8千克和112.3千克,比示范区前三年平均亩产增
11.2%和16.7%。平洛乡金塔村民组,1990年种植44亩,亩产170.4千克,是年获省农业丰收二等
奖。1991~1993年,织金县农业局用甘蓝型优质油菜贵油7号、油研1号,在稻田进行育苗移栽
25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