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40 - 毕节地区通志(卷五)
P. 140
专营合作社生产和运销的主要产品有:纺织品、卷烟、文具、印刷、蜡烛、弹花、肥皂、土
陶、瓷器、土靛。其中大定城关漆器生产运销合作社生产的漆器工艺品最为驰名。
合作社收购和运销的农副土特产品主要有:稻、麦、玉米、大豆和马、牛、猪等牲畜以及
桐油、生漆、茶叶、毛皮、棉花、苎麻、大麻、竹荪、香菌、五倍子。1946年,据威宁、大
定、纳雍、织金县统计,合作社经营的农副土特产品价值5.1万元(法币)。商品主要销往贵
阳、安顺、昆明、泸州、昭通、壁山。合作社农副土特产产品的推销以及日用工业品的购进
业务,主要由省代营局代办代销。1946年后,内战造成商品流通受阻,加之货币贬值、物价飞
涨,合作社倒闭,停业者甚多,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已有名无实。
粮油贸易 民国初年未设粮食管理机构。民国30年(1941),县设粮食经征处,民国31年
(1942)改称田赋管理处,民国34年(1945)改称田赋粮食管理处,归县政府管理,县长兼任
处长。田赋粮食管理处设副处长、科长、科员、办事员,编制35~40人。区设办事处,内设主
任、稽征股长、仓库管理员、助理员,编制13~15人。
百货经营 到1931年,仅毕节城关经营百货的商店就达10余家,其中以刘熙乙开设的新生
百货商店,吴俊光开设的华园商店,刘汤光开设的庆泰昌商店较为有名。1937年后,抗日战争
爆发,东南沿海大批工商户迁往西南避难,毕节百货业出现空前繁荣景象,1945年抗战胜利
后,外地商户纷纷返回原地,加之受国内战争影响,百货市场逐渐衰落,至1949年毕节中华人
民共和国成立前夕,百货业经营已成奄奄一息状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毕节专署设立贸
易公司百货支公司经营和管理百货行业经营。
食盐经营 清末民初,军阀割据,盐政废弛,各地军阀自行设局稽征盐税、盐厘,有时还加
科派,变化无常的苛捐杂税名目繁多,盐价一度高涨。民国16年(1927),周西城主黔,改专商
引岸制为认商制,规定永岸认商6家,年销盐16载(每载120担)。民国25年(1936),试行“自
由运销制”,盐政权由中央收回,次年恢复认商制。民国30年(1941)试行岸口官收、委商代运
办法,次年实行“民制、官收、官运、官售、商零售”的专卖制度。民国35年(1946),实行
“民制、民运、民销”制度,由零销商贩自由竞销。后因内战,食盐运销失控,盐商乘机谋取暴
利,盐价上涨,盐荒突出,民受淡食之苦。当时黔西县流传这样的顺口溜:“想吃盐巴没有钱,
要吃盐巴等过年。石头哄孩子,父母泪涟涟。”贫苦人家以吊吊、涮涮、舔、挨方式食盐。
石油经营 民国20年(1931),修通清毕公路,始有私商从贵阳购进煤油销售。民国28年
(1939),川滇公路建成,国民党军队在毕节县五里坪建加油站为过往军车加油。1937~1945
年抗日战争期间,毕节出现外商开设经营煤油商店,经营美孚、德士古、亚细亚牌煤油。
对外贸易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无大宗商品出口,只有少数工业、轻工业产品,原料
及土特产品由私商收购调往贵阳、叙永、泸州、重庆销售。主要外销猪鬃、大方漆器、生漆、
桐油、药材。其中以民国30年(1941)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获银奖的大方漆器较为驰名。另
有向外输出的大定土布及豆制品、黔西天林纸、金沙回沙酒、威宁火腿、威宁荞酥以及宋、
元、明时期生产于威宁、大方、织金、毕节等地的水西马,清代产于大定、威宁的铅锌,清末
民初的鸦片。
粮食征购 1.征收田赋。民国30年(1941)前,沿袭清朝方式征收田赋,以粮额计银征收。
17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