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8 - 毕节地区通志(卷四)
P. 38

毕节地区通志
                        BIJIE  DIQU  TONGZHI

























                                                  毕节农科所优质马铃薯育种

              薯原种快繁基地。2005年,全地区种植1~3代脱毒种薯50.07万亩,单产275.9千克,比对照增长
              54.3%。2010年,种植脱青马铃薯303.4万亩,建立马铃薯原种扩繁基地5400亩,一、二级良种扩
              繁基地30.35万亩,优质良种扩繁基地50万亩以上。

                   4.栽培技术。秋收马铃薯有单作和间作两种种植制度。单作是传统种植方式,中华人民共和
              国成立后几经试验,播种期从清明至谷雨,提早到春分前后至清明;密度从每亩1000多窝增到

              3000多窝,并推广拉绳定点挖窝;改用小薯整薯播种为大、中薯切块播种;基肥量从每亩不足
              1000千克增到1000多千克,并推广配方施肥技术。间作是20世纪70年代开始发展的种植方式,

              有马铃薯间作菜豆或大豆、玉米。夏收马铃薯多是套作玉米,传统技术是单行套作,改双行套
              作后,马铃薯的密度由原来每亩1000~1200窝上升到2000窝左右。播种期,冬至至立春,早播的

              植株偏矮,成熟期较早,利于两熟丰收。
                   甘薯 俗称红薯、红苕,明末清初传入,清代至民国前期,作为蔬菜。20世纪40年代列入
              粮食统计。1949年,全专区播种甘薯1.02万亩,单产90千克,总产920吨(按5折1换算为主粮,

              下同)。近半个多世纪,地区内甘薯有较大发展,2005年种植17.7万亩,单产223千克,总产
              3.95万吨,分别是1949年的17.4倍、2.5倍和42.9倍。甘薯分布在地区内低热河谷地带。中华人民

              共和国成立前栽培的甘薯品种,有红心苕、红皮苕、花生苕、白皮苕,其中花生苕适于套作,
              栽培面积大,至今仍是主栽品种之一。1951年,引进南瑞苕,成为主栽品种20多年。60年代后
              引进推广的有胜利百号、北京553和徐苕18。传统的甘薯种植制度有单作、玉米甘薯间作或套

              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有油菜(或小麦)甘薯接茬复种、小麦甘薯套作、小麦玉米甘薯套
              作。甘薯扦插时间在4月中下旬~5月上旬的称为春薯,在5月下旬~6月上旬的称为夏薯,在6月

              下旬的称为秋薯。甘薯由过去的单一春薯,演变为春薯、夏薯、秋薯并存,以夏薯为主。栽培
              密度,单作时每亩6000~7000株,套作时为单作60%~70%,比过去增1000~2000株。60年代以前

              育秧技术,采用土温床育苗,60年代后推广塑料薄膜覆盖育苗。藤蔓管理技术,改传统的翻蔓
              为提蔓,推广摘心技术。

                   豆类 1.大豆。(1)大豆生产。大豆别名黄豆。20世纪70年代,贵州省考古工作队在赫章


            1136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