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6 - 毕节地区通志(卷四)
P. 36

毕节地区通志
                        BIJIE  DIQU  TONGZHI

              东部海拔1900米以下的地方,马铃薯是冬末初春播种,夏季收获,属夏粮。1949年,全专区种
              植马铃薯19.7万亩,平均亩产63.6千克(5折1主粮,下同),总产1.25万吨,占全专区粮食总

              产的3.1%,夏收马铃薯占夏粮种植面积的16.6%,占夏粮总产的29.5%。20世纪50年代,马铃薯
              年均播种31.05万亩,单产85.7千克,总产2.66万吨,分别比1949年增58%、34.7%和112.8%。总

              产量增长,扩大面积占69.2%,提高单产占30.8%。在此期间,秋收马铃薯发展较快,是比夏收
              马铃薯产量多的唯一历史时期。60年代,马铃薯年均种植46.95万亩,平均亩产91.4千克,总产

              4.29万吨,比50年代分别增51.2%、6.6%和61.3%。总产量增长,面积扩大占83.6%,单产提高占
              16.4%。70年代,毕节地区进行马铃薯种植耕制改革,在西部发展玉米马铃薯间作,中、东部发
              展夏收马铃薯套作玉米,做到玉米不少收,多收一季薯。自1973年起,每年全地区农业工作会

              议,均讨论扩大马铃薯栽培。1974年,地区农业局组织地、县、区农技人员赴黑龙江、内蒙古
              考察马铃薯生产。1975年,成立毕节地区马铃薯科研协作组。1976年6月下旬,南方九省(区)

              马铃薯科研、生产协作会议在毕节召开。1977年12月,省农业厅在毕节召开全省马铃薯生产会
              议。1978年6月,地区召开马铃薯生产会议。10年间,全地区马铃薯年均种植97.05万亩,单产
              99.8千克,总产9.96万吨,比60年代分别增106.7%、9.2%和125.9%。总产量增长中,扩大面积占

              84.8%,提高单产占15.2%;同期,玉米总产量增40%。80年代,全地区马铃薯年均种植139.5万
              亩,平均亩产107.9千克,总产15.06万吨,比70年代分别增43.7%、8.1%和55.4%。在总产量增长

              中,扩大面积占85.3%,单产提高占14.7%。90年代,全地区马铃薯年均种植189.58万亩,平均亩
              产158.8千克,总产30.11万吨,分别比80年代增35.9%、47.2%和99.9%。总产量增加,扩大面积

              占52.8%,提高单产占47.2%。2000~2005年,全地区马铃薯年均种植239.14万亩,平均亩产212.2
              千克,总产50.75万吨,分别比90年代年均增26.1%、33.6%和68.5%。总产量年均增20.62万吨,

              扩大面积占38.1%,提高单产占61.9%;马铃薯成为56年来毕节地区发展最大的作物。90年代以
              前夏收马铃薯发展较快,近十多年,威宁、赫章马铃薯加工企业发展,促进秋收马铃薯加速增
              长。2010年,种植马铃薯506.3万亩。

                   2.品种。民国33年(1944),中央农业实验所从美国引进马铃薯品种赛白果,在威宁县试种
              成功,应用于生产。50年代引进试验推广巫峡、细叶、丰收,在套作区成为主栽品种10多年。























                                                     威宁万亩马铃薯基地


            1134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