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1 - 毕节地区通志(卷四)
P. 31

第十一篇  农  业


            宽20厘米、厚14厘米的稻谷;2号墓死者下面全部垫有稻谷,厚5厘米左右,近50千克,国内罕
            见。稻谷虽已炭化变黑,但颗粒饱满,轮廓清楚,属贵州省首次发现。70年代,省考古工作队

            在赫章可乐、威宁中水发掘战国到西汉初期墓葬,均出土有稻谷,说明稻谷是毕节地区种植最
            早的作物之一。另据《史记·西南夷列传》“耕田,有邑聚”的记载,说明在汉代以前,坝地

            的先民已定居从事水稻生产。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大定府征粮,田为每亩科米3斗,地为
            每亩科荞8升。说明直到清代前期,的粮食作物还以水稻荞麦为主。有一些优质水稻品种,赫章

            和纳雍的五里香,有“上风闻之,五里飘香”的记载,有“一家煮饭十家香”的口碑;金沙翁
            贡、大方上坝生产的大米,有曾作为贡米的传说。民国31年(1942),国内水稻专家卜慕华考
            察贵州省水稻,将黔西北粳稻品种与分布在太湖和黄河以北的粳稻进行比较后,命名为高原粳

            稻。民国33年(1944),黔西县农业推广所针对县内种植糯稻面积较大产量较低的问题,进行
            糯改籼示范,当年改种3500亩,获得成功。次年引进黔农2号和黔农5782籼稻良种在县内推广。

            民国36年(1947),贵州省第四行政督察区农场引进浙大46粳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得到推
            广。栽培水稻以水秧田育秧为主,兼有少量旱地育秧,最早在雨水节令撒秧。讲究早犁板田,
            忌讳板田过冬;要求犁田一铧挨一铧,宽一尺不如深一寸,深耕如上粪;稻田泡冬、炕冬,忌

            讳黄昏用。施肥全用厩肥、秧青等有机肥;肥料多的地方,讲究施用冬肥和春肥,肥料少的地
            方,采用包粪栽秧。强调栽秧当天打田,亩栽5000~7000窝。1949年,全专区水稻种植面积79.35

            万亩,占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14.1%,总产12.69万吨,占粮食总产的31.2%,单产160.5千克。
                 ②当代水稻生产。

            20世纪50年代,全地区
            年均种植水稻91.26万

            亩,是历史上最多的时
            期,1956年种植106.1万
            亩,是最多的一年。年

            均单产197.8千克,总产
            18.04万吨,分别比1949

            年增23.2%和42.2%。60
            年代年均种植85.51万
            亩,单产181.2千克,总                                           大方小屯梯田

            产14.95万吨,比50年代降9.5%、8.4%和17.1%。70年代年均种植85.82万亩,单产214.7千克,总
            产18.37万吨,比60年代增4%、18.5%和22.9%。80年代年均种植80.30万亩,单产230.8千克,总

            产18.49万吨,比前10年面积降6.6%,单产和总产增7.8%和0.7%。90年代年均种植73.51万亩,比
            80年代降8.4%,单产304.8千克,总产22.40万吨,单产和总产增32.1%和21.1%。2000~2005年,

            年均种植72.04万亩,比90年代降2%,单产373.1千克,总产26.88万吨,单产和总产增22.4%和
            20%。2010年,水稻种植面积67.06万亩,总产28.29万吨。
                 (2)水稻地方品种。毕节地区水稻品种的分布,海拔1500米以上为粳稻区,海拔



                                                                                                           1129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