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0 - 毕节地区通志(卷四)
P. 30

毕节地区通志
                        BIJIE  DIQU  TONGZHI

              广。1964年,地、县、区、乡开始大办样板田,实行以下栽培改革:改迟播为早播,改稀大窝
              为合理密植,拉绳定点打窝;推广抗旱播种和舍种保苗、补种补苗的全苗技术;改只施基肥为

              重施基肥,合理追肥;防治地老虎和大螟。各样板田获得较好收成,不少单产在500千克以上。
              1966年,引进大窝玉米栽培技术。这项技术有局部加深耕作层,施肥量较多而集中,比习惯密

              度增加等优点,尤以瘦地增产显著,在新建成的梯土和人造平原上,种植大窝玉米,能保证当
              年增产,在推广面积一度扩大。70年代,坝地和缓坡地栽培玉米,由原来的单作为主,改变为

              以套作为主。套作方法沿用习惯的单行套作,带幅83~100厘米,无论是麦包或芋包,共生期内
              玉米苗受荫蔽较重,全年复合产量虽比一季玉米增产,但玉米产量有所下降。70年代后期,改
              单行套作为宽窄行双行套作,带幅167~200厘米,明确提出以玉米为主,保证玉米维持单作的密

              度,坚持套作玉米早播、早管理,促使共生期内玉米植株高过小麦或马铃薯,使玉米不少收,
              多得一季麦或薯。同时,提出推广玉米育苗移栽技术,以解小麦玉米套作玉米苗弱问题。地区

              农技站制作营养钵制钵器,分给各县进行示范。是年,织金县大戛公社在1200亩沙滩地上,采
              用营养钵(坨)育玉米苗移栽,获得较好收成。80年代,地区内对玉米大豆菜豆间作和旱地绿
              肥研究取得成果,形成小麦间作绿肥或绿肥套作马铃薯后,再套作玉米混播菜豆间作大豆的规

              范化耕作栽培技术,在提高玉米产量的同时,提高全年复合产量、产值和产蛋白质量。20世纪
              80年代初,大面积推广种植绿肥,大部分地方把绿肥作为种植玉米的基肥。1987年地区农技站

              从云南引进地膜玉米栽培技术,当年进行多点试验,种植2400亩,平均亩产413.6千克,比露地
              玉米增产44.7%。1988~1994年,地区农技站主持,系统研究地膜玉米栽培技术和玉米膜侧栽培

              技术,总结提出适应毕节地区自然条件和种植制度的地膜玉米栽培技术规范,及玉米膜侧栽培
              技术。1987~1995年,累计推广363.98万亩,平均单产363.7千克,比露地玉米增产55.7%。这

              项技术,主要在地区内海拔1400米以上的地方推广。1988年,地区土肥站进行绿肥聚垄耕作试
              验、示范成功,是促进玉米增产的有效技术,1996年,推广面积超过150万亩,2004年为179.5万
              亩,占玉米播种面积的73.9%。1990~1991年,地区农科所、农技站,对玉米营养钵育苗移栽技

              术进行研究,提出营养土配方及育苗、移栽技术规程。同期内,地区农机所研制成功营养钵制
              钵机具系列产品,至1998年共推广1.06万台(套),加速了玉米育栽技术的推广,是年全地区玉

              米育栽190.1万亩,占玉米种植面积的72.8%。1994~1996年,地区土肥站进行平衡配方施肥试
              验示范,玉米配方施肥和加深施,对化肥的利用率达40%,比常规施用提高14个百分点。同时期
              内,地区种子公司推广玉米种子包衣技术。1999~2000年,地区农业局与贵大农学院实施《玉

              米100万高产技术应用与研究》项目。项目吸取地区内多年的成果,综合配套组装用于生产,在区
              内8县市累计完成218.67万亩,平均亩产436.2千克,比前三年平均亩产349.7千克增24.7%。其中大

              方县文阁乡连片种植207.7亩,亩产833.9千克。最高亩产1031.8千克。同时围绕研究玉米高产超高
              产栽培理论和技术,提出本地区玉米持续高产稳产的理论基础和技术保障。2011年,推广玉米育

              苗移栽276.12万亩、玉米地膜覆盖90.51万亩、绿肥聚垄206.2万亩,玉米包衣106.65万亩。
                   稻谷     1.水稻。(1)水稻生产。①古、近代水稻生产。1995年10月,贵州省博物馆考古研
              究所,在威宁县中水镇大河湾村发掘两座新石器时代古墓。1号墓死者头部下面垫有长72厘米、



            1128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