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5 - 毕节地区通志(卷四)
P. 25

第十一篇  农  业


            地或中等地施肥水平低时,以双行马铃薯套作单行玉米的产量高,马铃薯为单作密度,玉米密度
            为单作的50%。80年代推广后,增加施肥量,双行套作成为马铃薯玉米套作的主要种植方式。冬

            半年种植绿肥,初春绿肥套作马铃薯,4月初绿肥作玉米基肥,套作玉米仍混播菜豆,间作大豆。
            1978年起,全地区马铃薯玉米套作面积,每年都在百万亩以上。

                 3.油菜玉米套作或接茬复种。20世纪50年代,种植芥菜型油菜的地方,实行油菜行间套作玉
            米,但习惯的单行套作不便操作。60年代改为双行套作,沿用至今。种植白菜型和甘蓝型油菜的

            地方,是接茬复种玉米。白菜型油菜玉米两熟,是传统的种植制度;甘蓝型油菜玉米两熟,始自
            50年代,分布在地区东部。油包两熟的玉米,均混播菜豆和间作大豆。
                 4.小麦烤烟套作。20世纪70年代,烟区出现小麦烟叶套作。1978~1980年,省烟科所在黔西县

            进行小麦套作烟叶研究,肯定不影响烟叶质量,并提出相应的耕作技术。以烤烟的行距为准,条
            播宽幅小麦,小麦播幅占地面积大,产量较高,减缓粮烟争地矛盾。80年代后,成为地区内主要

            种植制度之一。1992~1994年,地区烟办进行绿肥烟叶间种试验,在麦行内间作绿肥,第二年4月
            在绿肥带施无机肥后起垄移栽烤烟。烟叶质量达优质标准,产量比习惯施用厩肥的增产3.4%,生
            产成本下降25%左右。已大面积推广。

                 5.小麦甘薯接茬复种。分布在热量条件较高的河谷地带。是20世纪70年代出现的种植制度,产
            量较高。

                 6.夏收作物与秋荞、春荞与蓝花籽接茬复种。在半凉山地区的下等地和凉山地区,夏收作物在
            春荞、燕麦、黑麦、小黑麦、冬籽等收获后接茬复种秋荞。威宁的春荞,还接茬复种蓝花籽。

                 7.油菜水稻接茬复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就有这种种植制度,地区东部种植面积较大,采
            用白菜型油菜。20世纪60年代,地区内提倡油菜下田,面积逐渐扩大。80年代改用甘蓝型油菜,

            又用育苗移栽技术,成为东部稻田的主要种植制度。
                 8.小麦水稻接茬复种。是地区内传统种植制度,主要分布在地区东部。麦稻两熟的产量比一季
            水稻增30%以上。1964年,中共毕节地委在毕节县头步桥进行样板田试验,麦稻两熟亩产1000.1千

            克。1971年,地区农科所麦稻两熟亩产达到1014千克。
                 9.马铃薯水稻接茬复种。1975年,毕节县烧杠公社试种12亩,亩均产马铃薯339.5千克,水稻435

            千克。马铃薯收获早,作蔬菜上市,价格较高,其茎叶可作水稻基肥。自此,在毕节和一些县的城
            郊推广。1995年起,毕节市果蔬站采用地膜覆盖稻田薯马铃薯栽培技术,产量提高,面积扩大。
                 一年三熟制 20世纪70年代,区内改革耕制,涌现麦包苕、芋包芋、麦包芋、芋包荞5种三熟

            制。区内推广二季马铃薯栽培,与麦包、芋包组成三熟制的面积较大。之后二季马铃薯只作为防
            止马铃薯退化的一种措施应用,面积减少。麦包苕三熟,其种植方式为宽窄行双行套作,因玉米

            甘薯均为高产作物,复合产量较高,但地区内适宜种植甘薯的地方较少。芋包荞和麦包荞三熟,
            气候正常年份有种植,但面积少;晴雨失调,玉米受灾的年份和地方,秋荞作为救荒作物,种植

            面积扩大。







                                                                                                           1123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