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23 - 毕节地区通志(卷二)
P. 323

第三篇 人口 民族 宗教


            教徒猛增。是年,石门坎一带受旱灾,英籍牧师王树德请准华洋义赈会,以工代赈,从梭戛大
            土目陇家购苞谷80石放赈,赈济灾民600余人,并组织受赈灾民修桥补路,植树造林。柏格理休

            假期间,向英国社会各界募集修建石门坎高等小学款项。1910年,柏格理回到石门坎,在传教
            的同时,利用募捐款和向循道公会争取到的津贴,增建光华小学教学楼、学生宿舍、礼堂等房

            屋和游泳池、运动场等设施。
                 为便于传教,早年柏格理即请苗族信徒杨雅各担任其苗语教师,学习苗语,具备一定苗语

            水平后,柏格理就与杨雅各及张武、张约翰、王西拉、王圣模等苗族信徒和钟焕然、李司提反
            等5位汉族教师共同创制苗文,翻译《新约全书》中的《马可福音》《马太福音》在苗族信徒中
            传播。苗文的创制,对黔西北、滇东北地区苗族人民学习文化,发展苗族教育,起到不可估量

            的作用,功莫大焉。其后,苗族运用这种文字记载苗族诗歌、历史、传统和进行教学,促进苗
            族文化教育发展。时至今日,云南省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云南省基督教协会还多次用

            这种苗文翻译《圣经》,深受广大苗族信徒欢迎。
                 民国2年(1913),柏格理争取到世界麻风协会捐款,筹建石门坎教会麻风医院。是年,柏
            格理派钟焕然、杨雅各带领4名苗族学生去成都华西中学读书,时为首次有组织地选送苗族学生

            到省外深造。
                 民国3年(1914),圣道公会柏格理、王树德和内地会党居仁、裴中谦在威宁大松树教堂开

            会协商教界领域,商定以勺圃梁子为界,勺圃梁子东南面为内地会传教领域,勺圃梁子西北为
            圣道公会传教领域。

                 民国4年(1915)秋,石门坎一带伤寒流行,遍及石门坎学校师生。柏格理与妻子韩孝贞及
            牧师王树德日夜给患伤寒病学生打针吃药,护理生病学生。柏格理不幸感染伤寒病菌,于是年9

            月16日去世。民国6年(1917),张道惠主持石门坎教会。其时,教会在苗族地区已有30多个
            支堂。民国7年,石门坎附近收成大减。民国8年,大面积发生灾荒,饥民达千余人。张道惠
            购买种子发给群众,又以工代赈,组织受赈灾民修建房屋,修整石门坎到昭通的道路。同时

            成立保险会,以应付灾荒。民国12年(1923),石门坎又发生大饥荒,张道惠集中一批灾民到
            石门坎以工代赈,修建麻风医院、孤儿院和石门坎医院,并举办端午节运动会和感恩节、圣诞

            节活动。
                 民国13年(1924),张道惠回英国后,先后主持石门坎教会的有英籍牧师顾德维、尹里凡
            (易理番)、王树德。20世纪20年代后期,盗匪横行,外国传教士只住昭通城,石门坎和四方

            井教会由苗族彝族教徒自行管理。民国24年(1935),川军郭勋祺师由镇雄取道昭通堵截红一
            方面军长征,途径石门坎,教会及学校门窗桌椅均被毁。

                 在石门坎教会走向衰落时,彝族地区教会却得到空前发展。到民国29年(1940),继威宁
            城关教堂和三道河教堂后,又先后建起果河凹、四十五户、海戛、狗街子、哈喇河、青木戛、

            灼多乐、大街子、锅底岩、砂厂、觉乐块、得姑鲁、顶拉、白岩脚、坝口、色居乐、卯大路教
            堂。此一时期,负责彝族地区教会的有英籍牧师何永学、邰慕廉、高志华、伊里凡、马建忠、
            唐友德。



                                                                                                           581
   318   319   320   321   322   323   324   325   326   327   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