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14 - 毕节地区通志(卷二)
P. 214
毕节地区通志
BIJIE DIQU TONGZHI
姓”。苗族从此被官方逐寨逐户定汉姓。川黔滇次方言中苗族汉姓有杨、李、祝、陶、马、
熊;滇东北次方言中有杨、李、陶、吴、王、汪、马、龙、苏、朱、潘、赵、韩。汉姓与苗姓
之间有着对应关系,一个苗姓与一个汉姓对应,也有一个苗姓与两个或以上汉姓对应。川黔滇
次方言蒙尤对应杨,蒙结对应李,蒙鲁对应祝、陶,蒙当对应张、王,格蒙对应熊,蒙攘对应
马;滇东北次方言中卯蚩对应杨、刘,卯结对应李、罗,卯竹对应陶、吴,卯当对应王、汪,
卯攘对应马、龙、苏,卯够对应张、安,卯曰对应韩。苗姓在青年男女婚恋选择时很讲究,同
姓氏者表示来源同一祖宗,不得婚配。
社会组织 苗族多以同寨居住,少与其他民族混杂居住。在分布上与其他民族村寨相互交
错,形成大杂居、小聚居格局。每一个苗族村寨虽有不同姓氏,但都具有同宗关系或姻亲关
系。小的村寨居住十余户,大的居住数十户。自然村寨是苗族社会基础,解决社交、结婚、离
婚、家庭内部纠纷、家庭之间矛盾以至处罚偷盗、抢劫、打架斗殴等问题,均由寨头按习惯规
则办理。寨头由老户的长子世代承袭,负责管理寨内事务,虽无任何特权,但要为人公道正
派,能帮助寨民解决问题。旧时,寨头代表全寨向土目租地分给苗民耕种,再由耕种者向土目
交纳议定的实物和承担相关劳役。威宁县有的土目在较大苗族村寨内设立“六色”“六巴”,
负责村寨管理。六色负责组织寨民为土目砍柴、抬滑竿、修房屋、种地。六巴负责为土目收
租,并管理寨民之间纠纷。逢年过节,六色、六巴带领寨民给土目拜年。
民族区域自治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撤销威宁县成立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
治区。1955年6月21日,改称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威宁苗族成为区域自治民族之一。在县
政府中有其代表人物参政,行使职权。20世纪80年代,毕节地区苗族乡有:毕节县先进、公子
河;大方县菱角;黔西县小寨、化屋、铁盔;金沙县上山;织金县平寨、大坪、支东、箐脚、
关寨、岩洞口;纳雍县海座、碓叉、箱子、自戛、马摆、自新;赫章县兴发、古木、石板河、
安啷等。与其他民族共组建有83个民族乡,其中毕节县2个,大方县15个;黔西县14个;金沙县
12个;织金县6个;纳雍县23个;赫章县11个。1992年撤区、并乡、建镇后,全区建有大方县兴
隆,黔西县新仁,织金县自强、官寨、后寨,赫章县铁匠苗族乡;与其他民族共组建57个民族
乡,其中毕节县3个,大方县11个,黔西县12个,金沙县7个,织金县4个,纳雍县10个,赫章县
10个。
生活习俗 1.服饰。苗族服饰,不同
支系、同一地方、同一土语均有区别;同
一服饰,又分便装、盛装。威宁、赫章、
纳雍、大方县和毕节县的部分苗族节日盛
装保持较好,与其他民族服饰存有明显区
别。大部分苗族便装已与时俱进,和其他
民族同样。
(1)头饰。毕节城郊,织金龙场、大
服饰 方响水、纳雍龙场的苗族少女梳辫子,成
4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