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09 - 毕节地区通志(卷二)
P. 209
第三篇 人口 民族 宗教
丧歌。在斋场演唱。(5)山歌。是彝汉结合产物,曲调为彝族音乐,曲目繁多,多用七言四
句,词曲不一定对应,一首曲可配任何一首词,一首词也可配任意一道曲。(6)儿歌。歌曲较
少,流传广泛的有《阿西里西》。(7)劳动歌。在黔西北地区广为流传,以《撒荞舞》《撒麻
舞》最有影响。(8)叙事歌。音乐简单,以唱代叙。(9)酒歌。运用于节庆等隆重场合,曲
调热烈,有迎客、敬酒、祝酒、留客等内容。(10)诵经。毕摩做法事时用多声部调诵经,也
是一种特殊的音乐。
2. 乐器。主要有唢呐、月琴、羊皮四弦胡、二胡、口弦等。唢呐以大小配套,曲目丰富。
月琴是彝族传统乐器,多以节庆、农闲、夜间弹奏为多,曲调结构与唢呐同,曲目丰富。月琴
现在继承者已经逐渐减少。口弦,山竹片或铜片制成,弹奏时左手拿弦,放在嘴唇边,用右手
拉线弹奏,弹出声音,通过口腔,传出优美、抒情的曲调。旧时口弦用竹片刻出颤弦,系绳拉
动出音,通过口腔开闭成曲。
3. 舞蹈。彝族舞蹈曲目多来自民歌,其中以龙图腾舞、出嫁舞、阿西里西、酒礼歌舞为典
型。也有以新民歌为曲的舞,其中以芦虹高原之歌、芦虹欢舞、欢乐的彝家、彝族姑娘织毯忙
为典型。部分民间舞蹈,没有舞曲,其中以凯洪呗(即丧礼舞)为典型。著名彝族舞蹈有:阿
卖肯、撮泰吉、撒荞舞、撒麻舞、衣角舞、铃铛舞、阿西里西和大型舞蹈乌蒙欢歌。1964年,
罗林等《铃铛舞》演员到北京会演时,受到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的接见;2005年《铃铛
舞》在中国民间文艺展演中获得“山花奖”。
体育 1. 赛马。分走马、跑马两种。(1)走马。平时在马帮运载物资放空时,在宽阔地
段训练比赛。骑手横坐马背的驮架上,一脚插于马胸侧襻扣中,一脚蹬在驮架下端横担上,两
手操缰持鞭,众马并排,同时催马前进,马只能疾走,不可纵跃,先到达目的地为胜。正式比
赛走马,马不装鞍,比赛中,人马配合,马疾步行进快而稳。获得名次者,马主人获养马、驯
马能手称号并获钱、物奖励。(2)跑马。冷兵器时代跑马赛,有马上射箭、马上擒拿、马上俯
身拾物、马上技巧、跑马;热兵器时,增加马上端枪射击。历史上出名赛马场,一是水西的练马
场,即今大方县马干山;二是乌撒部的骑马坝即今威宁县百草坪。赛跑马,参赛骑下只能骑自己
饲养马匹,马背装不装鞍,由评判人员和众骑手共同议定,经决赛获得名次者,除获奖和受人称
赞外,其马身价倍增,骑手受姑娘的青睐。1947年,杨伯瑶主持在大定县中箐赛马场举行来自
黔西、大定、毕节、威宁、水城和毗邻川、滇骑手参加的赛马比赛,杨伯瑶的坐骑跑得最快。
2. 摔跤。彝族式摔跤,为两人面对,双方用手抓牢对手后腰带。裁判下令,即猫腰施展
扭、提、抱、摔和勾脚、绊、缠等动作,制对方倒地为胜,连胜两场,另方算输。若各胜一
场,须进行第三次决胜。
3. 打秋。彝族民间历来有打秋习惯。打秋分打高秋、打磨秋。打高秋,在粗的横伸树上或
专门支撑秋架横梁上,穿扣用竹或藤做的两个活动圈,以粗绳两端系于活动圈中,在绳索下垂
部分安上踏极或高秋。荡高秋系彝家子女运动,可单人或两人荡秋。
4. 打磨秋,民间称磨磨秋。用两米左右长,十多厘米直径坚硬木棒,两端制作扶手,中部
挖出与另一根固于地的木棒顶端相适应的凹洞,对应扣合,成“T”形磨秋。玩时,两人或四人
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