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01 - 毕节地区通志(卷二)
P. 201

第三篇 人口 民族 宗教


            人家祭祀时,用祭之牛羊动辄数以千计,彝文典籍中有“打牛遍地红,打羊遍山白,打猪遍
            坡黑”的记载。

                 新中国成立后,今凤山乡马干山、百纳乡大坪子、县城西马厂坝,都设立畜牧良种场,畜
            牧配种站,注重本地水西马等优良畜种的培育。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

            地、县畜牧部门引进国内外一些马、牛、羊、猪等优良品种进行科学杂交,使彝族地区畜牧业
            走上科学改良轨道,发展势头较好。20世纪90年代之后,有的彝族家庭成了养殖专业户。

                 3.工业:《西南彝志》等彝文史书中记载:实索时代的工匠,采矿石“安起风箱炼矿的火
            花,如流星飞舞;铸锅的工匠,像鸽子点头。”“在妥姆纪赤,开辟土地,种荞来酿酒,酿酒
            的工艺,自此便传开。”罗甸国用“风箱鼓炉火,火花流星舞,金银混熔液,铸成合金铃”,

            挂在宏伟的“九重宫椽桷。”“宫中有鼓,是用铜和铁,熔混在一起的敞口铜鼓”;唐代君长
            莫翁勺的桌和椅,刻有“盘旋的耀日,鸣叫的飞鸟”图案;椅上用精制的“虎皮来铺垫”。到

            明代,彝族向明王朝的每次贡品中,均有制作上乘的茶叶、漆器、毡衫为等贡物。明包汝辑
            《南中纪闻》载:“罗人马鞍精巧坚固,骑坐人马俱适,彼大头目一鞍值价百余金,最下亦十
            余金。安酋国中甚富,有银坑一、二处,岁获银亿万”。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境

            内彝族民间砖瓦、棉麻、纺织、刺绣、茶叶、漆器、酿造、副食和石、木、竹各业加工生产都
            有发展。拥有上亿元资金的彝族煤矿老板、铁矿老板、房地产老板等共有数十个。

                 4.集市贸易:毕节地区早在先夏时期就有市场雏形——粜换场。彝语称贸易市场为
            “启”,赶场叫“启戛”。以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鼠、牛12生肖记

            场期、命场名。今还有猫场、马场、羊场、鸡场、猪场、鼠场、牛场等名称尚存。新中国成
            立后,这些街场都设有供销合作社,负责调运生活必需品和家具、农药、化肥等生产资料供

            应,并收购烤烟叶、茶叶、辣椒、毛皮、生漆、棕片等农林牧产品和天麻、竹荪、杜仲等药
            材,转运外销。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不少人成为经商户,成了调剂市场余缺物资获利致富的
            贸易行家。

                 语言 彝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汉藏语系藏语族彝语支中又分六大方言
            区。毕节地区属东部方言区。毕节彝语又分黔西北次方言和滇东北次方言,黔西北次方言又分

            乌撒土语和水西土语。毕节地区彝语音素,分元音18个、辅音47个。元音分单元音13个,其中
            舌面元音11个,舌尖前展唇元音1个、舌尖后展唇元音1个;二合元音5个。元代及以前,彝语是
            通行语言;到明代,随着兵屯和民屯的不断扩展,彝语和汉语并存通行;到清代改土归流后至

            民国,官方语言为汉语,彝族民间讲彝语。新中国成立,特别改革开放后,随着交通、信息改
            善,彝族人活动空间扩大,汉语成为彝族人的主要交际工具,会讲彝语的人越来越少。

                 文字 彝文起源早,在母系社会时期,布摩就创造了文字,并广泛使用。《彝族源流》
            载:“有布摩就有字,有布摩就有文,有布摩有书,有布摩就有史。布摩创造文史。”原始社

            会时代的哺氏族中先贤哺哲普额克,在密姆喽嘎地方率先设置记年树和记月石,用以刻记古
            老的天文历算的逻辑思维符号,是彝文的创始雏形。到则咪氏时,彝族先民长期观察高天,不
            断辨识大地积累知识。于是,把心想、口传的知识动手写下来,逐渐形成浩繁的彝文典籍。彝



                                                                                                           459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