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97 - 毕节地区通志(卷二)
P. 197

第三篇 人口 民族 宗教


            弟,不藏怒焉,不宿怨焉,亲爱之而已矣。亲之欲其贵也,爱之欲其富也。封之有庳,富贵之
            也。’”《大舜》载:象及其随从家小,都以联姻方式融入有庳的土著人群;明代王守仁《象

            祠记》记载:“灵博之山,有象祠焉。其下诸苗夷之居者,咸神而祠之。宣慰安君,因诸苗夷
            之请,新其祠屋,而请记于予。”予曰:“毁之手,其新之也?”曰:“新之。”“新之也,

            何居乎?”曰:“斯祠之肇也,盖莫知其原。然吾诸蛮夷之居是者,自吾父、吾祖、溯曾高而
            上,皆尊奉而禋祀焉,举而不敢废也。”许慎《说文解字》说:“夷,古音同聂”,这与今毕

            节地区彝族支系自称“尼苏”的“尼”同音。事实上,彝族的先民历史上也被称为“夷人”,
            直到1956年,国家组织民族识别时才改称为彝族。
                 3.鹿卢(倮倮)。《爨文丛刻》《西南彝志》《彝族创世志》《彝族源流》都记载:彝

            族父系社会,于公元前十二世纪始祖希姆遮为鹿卢(倮倮)部落联盟首领在蜀确立。传到希
            姆遮31世孙笃慕时,从蜀迁徙入滇,以洛尼山为中心创业。与东、南、西三方豪族联姻,共

            生六子,史称六祖:武祖慕阿苦、乍祖慕阿切、糯祖慕容阿热、恒祖慕阿卧、布祖慕阿克、
            默祖莫阿齐。笃慕在洛尼山为六祖举行分封大典,让六祖分别向四方不断开疆拓土,谋求发
            展,史称六祖分支。其中,恒祖慕阿卧、布祖慕阿克和默祖莫阿齐,各率部族进入毕节地区

            开创基业,其后裔是当今毕节地区彝族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定府志·水西安氏本末》上有
            详细记载。

                 4.僰人。《说文解字》载:“僰,犍为郡蛮夷”。证明僰人在西汉以前就在今毕节地区内
            生活。《彝族源流》载:武僰集团中的仇勒阿摩一支曾在乌蒙地区建立过诸此(也称:朱提

            国),在秦灭巴蜀时,阿卓仇家被打败,把其政权机构迁移到今曲靖。再后来又被六祖中的德
            布支系打败,不少人又迁移到今威宁、赫章等地。李平凡、颜勇著《贵州省世居彝族迁徙史》

            称:古僰人中的一部分也是彝族先民之一。
                 5.氐羌。《后汉书·西羌传》载:“忍季父卯畏秦之威,将其种人附落而南,出赐支河曲两
            数千里,与众羌绝远,不复交通。其后子孙分别各自为种,任随所之。”说明有西羌南迁,融

            入所经之地土著人群的史实。羌族史诗《羌戈大战》讲述:远古羌人南迁时,与戈基人发生了
            一场生死大决战。羌人在天神阿爸木比塔的帮助下打败了强悍勇猛的戈基人后,与戈基人建立

            “羌戈”共同体,春秋时齐桓公始称之为“牂牁”。戈基人是彝族先民的一个支系,红军长征
            时与红军总参谋长刘伯承作“彝海同盟”的小叶丹就是戈基人的后裔。今毕节地区以“戈”为
            名地方还很多,如“戈落坝”“果中”“可乐”“古基”等,无不与古代戈基人有关。

                 6.汉人。汉武帝时,国家招募内地汉民中的地主和商人到南夷地区垦殖,将屯田收获到的粮
            食交到县衙,凭县衙的收据到郡衙领钱。来南夷垦殖的汉人们,不仅创造了大量的财富,而且

            还与当地人建立了人身依附关系,成为称雄当地的豪族,史称大姓。孟获家族、爨赞家族就是
            汉人夷化的典型事例。

                 此外,还有如庄蹻从俗王滇等许多相邻族群融合的史实。
                 人口 彝族先民的人口曾在毕节地区历史上占绝对多数,明初奢香夫人摄政时,常宣称
            百万彝家。但是战争和自然灾害使彝族人口发生较大变化,新中国成立后彝族人口才得到持续



                                                                                                           455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