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62 - 毕节地区通志(卷一)
P. 162
毕节地区通志
BIJIE DIQU TONGZHI
内邮电通信事业发展日新月异。20世纪50年代,区内邮电工作以大力发展区、乡邮电机构和邮
电网络为目标,对全专区邮电网络进行调整,促进邮电通信事业的发展。至1957年,邮电局所
由1949年的83个发展到158个;邮路及农村投递线路达1.32万千米,长途架设明线线路长1147千
米。县城电话交换机总容量1140门,区、乡电话交换机总容量1670门,邮电业务总量71.8万元,
比1949年分别增长5.4倍、2.1倍、10.9倍和7.3倍。至1975年,全地区邮电业务总量由1965年的
113.4万元增到131.1万元,增15.6%。1966~1975年的10年中,有6年下降。4年增长。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毕节地区邮电通信事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改革开放后的10
年(1978~1988)间,全地区县城电话交换机容量由2350门上升到6100门,其中市内自动电
话容量4100门;农村电话交换机容量由3940门上升到4410门。邮电业务总量由168.41万元上
升到434.1万元,邮电固定资产由640万元上升到2324.87万元。1985年6月,地区邮电局电信
综合大楼建成投入使用。1988年,地县机关所在地均设有邮电局,区公所所在地设有邮电支
局,全地区有邮电局所124个,14.5%的乡镇设有邮电所,98.3%的乡镇、18.6%的行政村通
电话,各县均有电传电路,毕节、金沙县装用环路载波机,织金、毕节县装用特高频收发讯
机,毕节县部分区公所驻地交换机实现自动拨号。20世纪90年代,邮电通信业的发展在质和
量上均有较大提高。1995年,全地区邮路总长3388千米,农村投递线路8010对千米,电报
业务线路21路,长途业务线路574路,市话交换机总容量4.1万门,农话交换机总容量7.86万
门,邮电业务总量3381万元。“九五”期间,贯彻“统筹规划,条块结合,分层负责,联合
建设”的方针,按照信息化、智能化、综合化要求,以光缆和县乡程控电话建设为重点,提
高技术装备,扩大通信能力。到2000年,建成开通全地区本地程控电话16.4万门,数字移动通
讯网、模拟移动通讯网4万门,244个乡镇基本实现电话程控化;开通中国公用分组数据交换
网、DDN数字数据网和中国计算机互联网;长途邮运和邮政营业实现电子化。全地区农话用
户3.45万户,市话用户8.95万户,无线寻呼电话用户5.8万户,移动电话用户3.1万户;邮电业
务总量2.17亿元,比“八五”期末的1995年增长5.4倍;全部邮政企业业务收入3257万元,营
业税金及附加费105万元;全部电信企业业务收入1.23亿元,营业税金及附加费426.9万元;移
动通信企业业务收入5150.14万元,营业税金和附加费3352.93万元。“十五”期间,继续坚持
以光缆建设和程控电话建设为重点,发展兼有通信、计算机和多媒体功能的高速信息网,提高
网络技术和设备水平,增设农村邮政服务网,拓展邮政业务。通信设施进一步改善,固定电
话、移动电话普及率大幅度提高,移动通信网络覆盖面逐年扩大。至2005年,全地区邮电业
务收入达7.95亿元,年末移动电话用户57.53万户,固定电话用户44.97万户,互联网用户2.18
万户。“十一五”期间,全地区共投入13.68亿元,实现移动通讯全覆盖。2010年实现邮电业
务总收入17.7亿元,比2005年增1.2倍,年均增长17.4%;移动电话用户223.9万户,比2005年增
289%,年均增长31.2%;互联网用户13.74万户,比2005年增长5.3倍,年均增44.4%;固定电
话安装45万部,与2005年持平。
2011年,邮政业务收入1.16亿元。电信业务收入19.28亿元,年末移动电话用户248.97万户,
固定电话用户40.61万户,互联网用户18.30万户。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