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61 - 毕节地区通志(卷一)
P. 161
概 述
骨干、省道为支架、地县乡连通的交通运输网络。拥有各类汽车7959辆,其中大小客车1965
辆。从1996年起开始实施公路“保畅工程”,公路通行能力快速提高,促进了运输业的发展。
到2000年底,全地区机动车拥有量3.34万辆、客运周转量9.85亿人千米、货运周转量8.24亿吨
千米,分别比“八五”期末的1995年增长58.91%、23.32%和38.24%。“十五”期间,交通运输
建设结合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和“西电东送”工程建设,新建与改造并举,加强地区与地区之
间、县与县之间以及旅游景区主要干线建设,完善综合运输体系。5年累计完成交通基础设施建
设投资29.27亿元,年均增长33.2%;新建公路4957千米,改造国道、省道干线公路796千米,改
造县乡公路2691千米,分别比“九五”增5倍、3倍和10倍;贵(阳)毕(节)高等级公路全线
贯通,完成至区内各县城的油路改造,连接周边省区的油路改造基本完成;45%的乡镇通油路,
72%的行政村通公路;内昆铁路威宁段建成投入营运,隆黄铁路黄织段开工建设。至2005年,
全地区公路通车总里程1.25万千米,其中等级公路6415.6千米,占公路总里程的51.5%,公路网
络密度提高到46.4千米/百平方千米,公路好路率达79%。公路运输生产稳步发展,旅客周转
量达16.62亿人千米,货运周转量达10.42亿吨千米,分别比“九五”期末的2000年增长68.79%、
26.43%。“十一五”期间,全地区紧紧抓住国家实施高速公路网规划、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和农
村公路建设规划的有利时机,继续加强公路、铁路、机场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拉开了综合交
通枢纽建设的序幕。此期间,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投入达100亿元,是“十五”期间的18倍。
区内公路通车总里程达2.4万千米,乡镇通油路和建制村通公路的比例分别达到96.4%、100%;
规划建设的高速公路、铁路、毕节机场建设顺利推进。2011年,全地区交通建设完成固定资产
投资110亿元,是上年的1.58倍,创历史新高。国家高速公路建设全面推进,杭瑞高速公路遵义
至毕节段累计完成投资60.01亿元,占总投资的61.67%,其中2011年度完成31.5亿元,占年
度计划的105%。夏蓉高速公路清镇至织金段开始征地拆迁、毕节段控制性工程全面开工;
夏蓉高速公路织金至纳雍段、毕节至生机段和杭瑞高速公路毕节至都格段陆续进入实质性开
工。省规划高速公路项目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毕节至威宁高速公路累计完成投资占总投资的
60.4%,黔西至织金、黔西至大方、织金至普定和毕节机场高速公路建设有序推进,新建续建
通乡油路146千米,累计完成投资1.29亿元;启动建设通村油路1462.4千米,累计完成投资10.4
亿元。国、省道改造项目5个68.4千米,总投资8.71亿元,累计完成投资4.61亿元。至年底,全地
区公路通达里程2.49万千米,其中一级路25.52千米,二级路626.74千米,三级路1491.62千米;
客运周转量35.03亿人千米,货运周转量31.59亿吨千米,分别比上年增长29.59%、54.17%。
毕节地区的邮政通信发端于西汉、兴盛于明清。光绪十三年(1887)3月,清政府在贵州首
设毕节电报分局,光绪三十三年(1907)在大定设立内地邮政支局,在黔西、威宁、毕节设邮
政代办所。宣统年间(1909~1911),有邮政代办所8个,电报局3个。民国时期,各县邮政代
办所、内地支局均改为邮政局。民国25年(1936),黔西、大定电报局开办长途电话业务。抗
日战争期间,交通部电信总局在毕节设立长途线务段、机务站。全专区有邮电局所12个,电信
员工96人,其中技术员3人。新中国成立后,在“人民邮电为人民”和“迅速、准确、安全、方
便”的方针指引下,建立和发展了毕节人民邮电通信事业,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区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