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60 - 毕节地区通志(卷一)
P. 160
毕节地区通志
BIJIE DIQU TONGZHI
但乡镇企业仍处于低潮。1966年,强调集体办工厂,社队企业有了低速发展,年产值约700万
元。“文化大革命”中,社队企业被视为“以钱为纲”“弃农经商”“不务正业”而遭批判打
击,使复苏中的社队企业又受摧残。1984年,中共毕节地委、毕节地区行署印发《关于发展乡
镇企业的暂行规定》,地、县、区、乡在贯彻实施中,均把发展乡镇企业列为发展农村经济的
重要内容,作为重要工作来抓。是年,全地区乡镇企业总产值和总收入均首次突破亿元大关。
此后,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成为国民经济中充满活力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在推进农业和农村
经济发展、加快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1978~1988年,全地区乡镇
企业从4829个发展到9.25万个,从业人员从5.03万人增长到26.85万人;经营范围涉及农业、工
业、运输业、建筑业、商业、饮食服务业;总产值(80不变价)从4766万元增长到5.51亿元,
年均增长105.61%;总收入从2888万元增长到5.51亿元,年均增长181.14%;实现税金从69万元
上升到2131万元,年均增长298.84%;纯利润从372万元增长到8505万元,固定资产原值从958
万元增长到1.75亿元,分别翻了四番多。20世纪90年代后,乡镇企业发展坚持“积极扶持、合
理规划、正确引导、加强管理”的方针,遵循“扬长避短,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统筹开发、
综合利用”的原则,走“发展、改造、完善、提高”的路子,重点发展煤、铁、硫、锌为龙头
的“采、选、冶、加”系列生产和农副土特产品加工、食品加工、交通运输业。“八五”期
末,全地区乡镇企业总产值达38.63亿元,比1990年增250.54%,年均增长28.51%。“九五”期
末,全地区乡镇企业个数发展到15.2万个,从业人数达59.6万人;实现乡镇企业总产值(现价,
下同)180.31亿元、增加值54.76亿元、营业收入189.31亿元、利润17.85亿元、税金8055万元。
“十五”期间,坚持巩固传统支柱产业,发展替代产业,加大新产品、新技术研制、开发和引
进力度,推进技术进步,效益明显提高。至2005年,实现乡镇企业总产值214亿元、增加值65.57
亿元,比“九五”期末分别增长18.68%和19.74%;实现营业收入215.54亿元、利润25.08亿元、
税金6.63亿元,比“九五”期末分别增长13.86%、40.5%和7倍。
(六)
民国17年(1928),毕节地区始兴公路建设。民国23年(1934)12月清毕公路建成通车;
民国27年(1938),应抗日战争之需,川滇东路赤杉段开建,次年建成;民国30年(1941)建
成威昭公路。至新中国成立前夕,全专区公路里程仅630千米,有客车2辆、货车9辆。新中国
成立后,1951~1958年,全专区采取“以工代赈”“民办公助”等形式,组织人民群众大兴公
路建设,建成公路760千米,超过新中国成立前公路里程总和,实现8个县及43个区(镇)、116
个乡通公路,连接毗邻遵义、安顺、镇雄的公路建成通车。至1975年,全地区公路通车里程达
5747千米,实现区区通公路,各类汽车拥有量1062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毕节地区把交
通建设放到经济建设的先行地位,全地区交通运输事业步入快速发展时期。1980年至1990年,
公路建设投资1.68亿元以上,完成新建、改建公路1560千米,其中新建二级公路毕节段83.83千
米。1990年底,全地区公路里程达5865千米,68.3%的乡镇通车,构成以321、326两条国道为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