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67 - 毕节地区通志(卷一)
P. 167
概 述
“四开放”改革。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换过程中,供销系统在历史包袱沉重、主导地位
降低、市场竞争不力、经济效益下滑的情况下,坚持以改革促发展。1995年,贯彻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供销合作社改革的决定》,从1997年起实施政企、社企分开,按精简、效能
原则,调整联社办事机构,建立完善经营机制,拓宽经营服务领域,增强企业竞争力。至2005
年,全地区有地区供销直属企业8个、县市供销社8个、基层供销社83个、135个具有法人资格
的独立核算单位、861个经营网点;供销系统完成商品购进总值2.62亿元、商品销售总值2.82亿
元,实现利润63.7万元。“十一五”期间,全地区供销系统深入调整经营结构,大力推进“新网
工程”建设,构建为农业服务体系,拓展为农服务领域,保持年年增盈态势。到2010年,共建
供销服务站1892个,商品超市99个,其中当年建成村级服务站408个,商品零售超市42个,村级
服务网点752个。当年,供销系统完成商品购进总值6.1亿元,商品销售总值7.05亿元,实现汇总
利润750万元。2011年,全地区供销系统完成总营业额20.75亿元。实现汇总利润4225万元,上缴
各种税费1786万元。
(九)
毕节开办学校始于明代。正统三年(1438),毕节卫指挥唐谏以其居住第所奏请建学校,
地址在南门外虎踞山。明隆庆六年(1572),沈闻迁学校于毕节城东青螺山。明万历十八年
(1590)兵备道陈性学再将学校迁到虎踞山,正式命名为青螺书院,为毕节境内最早创办的
书院。明嘉靖十四年(1535),随着贵州开科乡试,境内参试生员增多,至崇祯年间不完全
统计,经乡试中举者112人。清初战乱频繁,教育发展受阻。清雍正年间,“改土归流”后
推行府州县办官学、兴建书院,在乡间倡办社学、义学或私塾馆,学堂数量增加。乾隆五十
年(1785)至光绪二十六年(1900),有府州县学5所、书院15所、义学31所。光绪二十三年
(1897),自然、数理化新学科传入毕节。光绪三十二年(1906)废科举改办小学堂、中学
堂,大定、黔西开办简易师范,至年底共办各类学堂43所,其中中学堂1所、师范1所、师范
传习所3所、高等小学堂14所、初等小学堂24所、乐音学堂1所。抗日战争时期,为安置流亡学
生,一批公立私立中学开办。1945年,有中学12所、职业学校5所、小学(含水城县)1015所。
抗战胜利后,外地学校陆续回迁,多数学校停办。至1949年上半年,全专区有公立私立中学14
所、小学262所。
毕节解放后,毕节专员公署成立教育科,组织恢复发展教育事业。通过实施国民经济和社
会发展“一五”计划,至1957年全专区中学增加到22所,小学增加到2725所。1958年受“大跃
进”影响,村村办小学,社社办中学,学校办农场、工厂,劳动课增多,正常教学秩序受干
扰,各类学校教学质量降低。1961年贯彻贵州省《关于全省国家办的全日制各级各类学校的
若干管理权限的规定》,1962年地委出台《关于进一步调整教育事业和精减学校教职工的方
案》,对教育事业进行调整整顿。师范学校由11所调为1所,普通中学由83所调为36所,小学由
3119所调为1666所。1963年贯彻中共中央《全日制中小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复办一批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