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84 - 中共宣威市委执政纪要2017
P. 84

2017
                  中共宣威市委             ZHI ZHENG JI YAO
                   ZHONG GONG XUAN WEI SHI WEI 执政纪要



              能源应用规模,促进可再生能源与常规能源体系融合,显著提高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
              严格执行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积极推进可再生能源设施与主体建筑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

              验收。优化现有能源结构,大力实施“气化宣威”,加快推进中缅天然气管道昭通支线宣威段建
              设,加快推进天然气基础设施和终端市场建设。


                   六、提升城市公共服务水平



                   (十四)加快推进棚户区改造。大力推进城镇棚户区改造,稳步实施旧住宅区、旧厂区、城中
              村改造,有序推进老旧住宅小区综合整治、危房和非成套住房改造,加快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切实

              解决群众住房困难。以棚户区改造等重点项目建设带动拆临拆违,以拆临拆违推动城乡环境综合整
              治,减少乱搭乱建存量,杜绝乱搭乱建增量。大力实施商品房去库存,大幅减少现有库存商品房。
              加快完善棚户区改造安置补偿政策,把“以购代建”和货币化安置作为棚户区改造的主要安置方
              式,鼓励和引导居民选择货币化安置或在市场上购房,力争货币化安置比例提高到60%以上。到2020
              年,完成现有城镇棚户区、城中村和危旧房改造。

                   (十五)加快建设地下综合管网。加快工作进度,确保2017年底前完成城市地下管网普查,
              开展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逐步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网建设,统筹各类管线敷设,提高城
              市综合承载能力。严格执行有关行业标准规范,各类管线原则上必须统筹安排,按照有干道就有地

              下综合管网的原则,在新建城市主要干道上优先同步建设地下综合管网;老城区结合旧城改造、道
              路修建、河道治理、地下空间开发等,统筹安排地下综合管网建设,其中燃气和污水管线必须全部
              入网;在建有地下综合管网的区域内,所有管线必须迁改入网,不得另行安排管网以外的位置进行
              建设。按照有偿使用原则,建立健全地下综合管网规划建设与运营管理制度,完善收费机制,采用

              特许经营方式引入社会主体,推动地下综合管网市场化运作。同时,搭建地下综合管网信息管理平
              台,实施管网智能监测。力争全市每年地下综合管网建设规模不低于1公里。
                   (十六)加强城镇综合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坚持以交通道路为先导,着力打造区域交通枢纽,
              构建综合交通网络,促进资源要素在城乡间的高效流动和合理配置,支撑城镇空间格局优化;依托

              贵昆铁路和普宣、宣曲、沾会、杨宣、富宣等高速公路和国道326线、宣威支线机场等项目,构筑以
              航空、铁路、高速公路为基础,国道、省道、县乡道路为补充的互联互通的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实
              现内连外通,连接各工业园区和仓储物流区,实现全域快速通达、廊道配套的交通体系。
                   加快推进中心城区道路建设。坚持内通“断头路”、外联环城线的办法,缓解主城区内部交通

              压力。逐步完成西一环、双龙路、东安街建设,解除南北向交通瓶颈,打通建设街西段、通祥路西
              段、城双路北段、庙山东路等“断头路”;结合市委党校、第二人民医院、第十中学等重大项目,
              抓好周边道路建设,形成完善的城市道路网;按照宜居城市的要求,充分发挥慢行交通网络的协同

              效应,加快自行车道、步道、人行天桥、公交站台等便民交通设施建设,大力推进公共停车场建
              设。科学规划布局停车区域,鼓励社会参与,放宽市场准入,完善停车设施建设运营市场化机制,
              合理配置停车设施,在城市重要节点规划建设大型综合停车场、立体停车场等,逐步缓解停车难问
              题。进一步完善道路交通标示标牌等设施,建设城市智能停车管理系统,完善差别化停车收费政



           50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