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86 - 中共宣威市委执政纪要2017
P. 86

2017
                  中共宣威市委             ZHI ZHENG JI YAO
                   ZHONG GONG XUAN WEI SHI WEI 执政纪要



              林地、草地等生态空间和建筑、道路、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提
              升城区水源涵养能力,缓解雨洪内涝压力,实现雨水的综合收集利用。结合老旧小区和公共绿地改

              造,鼓励单位、社区和居民家庭安装雨水收集装置,大力建设雨水花园、储水池塘、湿地公园、下
              沉式绿地等雨水滞留设施,让雨水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加强城市排水管网和河网衔
              接,保护现有湿地,统筹推进城市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等“五水齐治”,净
              化城市水环境,完善城市排水与暴雨外洪内涝防治体系。到2019年,力争城市建成区15%以上的面

              积达到海绵城市建设标准要求;到2020年,力争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达到海绵城市建设标准
              要求。
                   (二十)提升城市自然生态功能。强化尊重自然、绿色低碳的理念,优化城市绿地布局,统

              筹绿色生态基础设施建设,将生态要素引入市区,按照“适地适树”原则,广泛种植适应本地气候
              条件的乡土树种,点线面均衡布局的城市绿地系统。以流域、山系等范围统筹论证生态保护,实施
              河流重点生态修复工程,推进东河生态环境保护、东山、西山生态带建设,建设绿色生态走廊。加
              大地景公园、西山森林公园等规划建设及管理力度,推进月牙湖以及环湖道路、绿道、骑道建设,
              完善城市生态园林体系,不断改善和提升城市人居环境。认真抓好园林城镇、园林单位(小区)创

              建工作,提升园林绿化水平和质量,构建与城市发展相适应的园林绿化体系。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要
              根据城市总体规划,会同住建部门科学编制符合本地实际的园林绿化规划,并监督规划的实施;住
              建部门负责城镇公共空间、公共设施园林绿化建设;教育部门负责校园绿化建设;民政部门负责公

              墓绿化建设;交通运输部门负责高速公路和国道、省道等沿线绿化建设;水务部门负责江河湖泊库
              塘等沿岸绿化建设;文体广旅部门负责文化体育场所、文化体育设施及景区绿化建设;卫计部门负
              责医院绿化建设;企业负责厂矿绿化建设;中央、省、曲靖市驻宣单位既要搞好单位绿化建设,又
              要大力支持城镇园林绿化工作;宣传部门要加大园林绿化建设的宣传力度,营造全员绿化的浓厚氛

              围。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绿地率达35%以上、绿化覆盖率达40%以上,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0平
              方米以上。力争宣威市创建成为国家园林城市,1/3以上的乡(镇)创建成为省级或省级以上园林城
              镇,70%以上的建制村创建为绿色村庄。
                   (二十一)加强城市污水治理。加强景观河道、湖泊生态治理工程建设,增加河流、湖泊的

              自净能力,改善河道、湖泊水质。提高环境监管能力,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随意排放、向河道
              和湖泊倾倒垃圾、废物等各类环境违法行为,逐步消除污水直排口。加快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
              与改造,提高已建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运营水平,推进污水管网建设与污水处理设施同步设计、同步
              建设、同步使用,完善污水截流及排水系统,提高污水收集处理能力,重点推进城乡结合部、城中

              村、老旧城区和重要水源地村庄等污水收集和治理。大力推广“就地收集、就地处理、中水回用”
              的分散模式,加快道路及周边老旧小区雨污分流改造和中水回用管网建设,提高中水利用比重。以
              生态原理为指导,加快减排技术开发和推广应用,发展水污染治理技术服务业。力争到2020年,城

              市污泥无害化处理处置率达90%,污水处理率达95%,城市黑臭水体彻底消除。
                   (二十二)加强城市垃圾综合治理。完善城市垃圾处理产业政策,健全垃圾处理收费机制,
              推行特许经营,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垃圾处理项目的建设运营,促进垃圾清运体系与再生资源回收体
              系对接。合理确定垃圾处理设施建设规模、建设标准、投资估算等内容,制定实施方案和年度实施



           52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