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20 - 中共宣威市委执政纪要2016
P. 120

2016
                  中共宣威市委             ;)* ;)&/( +* :"0
                   ;)0/( (0/( 96"/ 8&* 4)* 8&* 执政纪要


              格局。抓好国有林场改革省级试点工作。
                   3. 深化林业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改革。健全林业资源有偿使用制度,严格林地征占用过程中林

              地、林木补偿费和森林植被恢复费的收缴、使用和监管。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认真贯彻国
              家森林生态效益的补偿政策,争取国家级和省级公益林补偿同步同标准、全覆盖。建立湿地生态系
              统生态补偿制度,抓好湿地保护区申报工作。抓好林木采伐管理改革试点,建立科学、简便、高效
              的林木采伐管理制度,管好公益林、放活商品林。

                   4. 深化森林资源资产管理制度改革。实行林业自然资源登记管理制度,尽快形成森林资源资产
              化管理、核算和有偿使用机制,到2020年建立健全权属清晰、权责明确、监管有效的林业资源资产
              产权制度。建立林地用途管制制度,划定全市林地和森林、湿地、物种生态保护红线,加快构建以

              重点生态功能区为主体,禁止开发区域为支撑的生态安全格局。健全完善珠江源自然保护区管理制
              度,实行严格的分区管制措施,规范森林经营管理。
                   5. 大力推进林业工程建设。稳步推进天保工程、低效林改造、异地恢复植被造林、石漠化治
              理、农村能源建设等工程,实施对生态脆弱区、重点水源涵养区、水保区、五采区等的生态治理。
              积极争取国家新一轮退耕还林和省陡坡地生态治理指标,力争到2020年实施退耕还林和陡坡地生态

              治理16.74万亩。按照“巩固面积、提升质量、转变方式、发挥效益”的思路,实施核桃产业提质增
              效工程,从2017年起每年平均改造10万亩左右,使核桃产业真正成为富民兴林产业。
                   6. 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从2016年起,按照“绿色发展、城乡一体、林水相依、生态和谐”的理

              念,着力实施城镇绿化、乡村增绿、通道绿化、水系绿化、生态修复、生态文化、林业经济开发、
              资源保护等八大工程,全力推进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工作。力争到2018年底,建成较完备的林业生态
              体系、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生态空间规划体系、生态安全保障体系、生态修复工程建设体系、
              政策支撑体系、生态文化体系,森林覆盖率逐年提高,森林资源和生态产品日益丰富,生态系统稳

              定性明显增强,人居环境显著改善,基本建成“森林宣威”。
                   (四)全面深化水利改革
                   1.加快推进水价综合改革。大力推广全国农田水利改革试点经验,研究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
              水利工程供水水价改革的实施意见》和《关于农业综合水价改革的实施意见》,实行差别化水价政

              策,做到水利工程供水水价和农业综合水价全面反映水价成本、资源保护成本,全成本计入资源补
              偿、生态补偿等成本。到2017年,基本建立落实节水优先,能反映水资源稀缺程度和供水成本的水
              价形成机制。到2020年,全面建立符合市场导向的水价形成机制。
                   2. 做实做强水利投融资平台。充分发挥水利开发投资公司融资平台作用,积极争取中央、省和

              曲靖市财政贴息政策,为水利工程建设提供中长期、低成本贷款支持。2017年前,全面落实和完善
              水利金融支持相关政策,基本形成金融支持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良性运行机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
              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和运营维护,建立社会资本参与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运营和管理财政补助机制,

              完善农田水利信贷风险分担机制以及融资担保体系。
                   3. 深化水资源管理制度改革。建立和严格执行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承载能力刚性约束机
              制,全面落实规划水资源论证制度、水工程建设规划同意书制度、洪水影响评价制度。进一步加强
              取水许可制度,探索推行水资源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完善取用水限批、禁批制度,逐步推进水功能



           80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