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59 - 云南生态年鉴2017
P. 259
理论研究
会等方面的认识,是中国民间文学的一朵奇葩。 生态思想内容都囊括在了神话传说、节日庆典当
《勒包斋娃》作为本民族的创世史诗,被本民族称 中。在《勒包斋娃》和《景颇族》中,不仅有对自
为“诗经”或“史经”,是景颇族传统文化中优秀 然地理环境以及动植物的大量描写,也涉及人与自
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思维、语言、文学、艺术、 然和谐共存的描写,以及人如何从观察自然中学到
宗教、习惯、婚姻、历史、习俗以及大自然和社会 实用的技巧,其中有关盖房子、制长刀、制水槽、
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创世史诗当中都有特定的反映。 制土锅以及目瑙起源等生产生活的描写,都是从自
它经受了人民群众长期的检验,从景颇族遥远的原始 然环境中开始。基本上可以说,整部史诗和纪录片
社会时期一直流传至今,既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也 当中,都在谈及自然、强调自然,人们在了解学习
是人们对自然和社会认识的积极成果,是通过世世代 中,潜移默化地增强对自然环境的注意力,同时也
代的经师们口头吟诵传承下来的。《勒包斋娃》的吟 注意处理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关系。
诵活动与原始宗教的最大祭祀典礼同时进行,成为 (五)民居景观中的生态思想
最大宗教典礼的最重要内容之一,从中可窥见景颇 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优美动人的自然景色
先民对当时大自然、社会以及人类自身的看法。 构成了景颇族生存的地理环境特征。景颇族的村寨
云南少数民族影像志系列纪录片《景颇 多建在海拔1…500~2…000米气候温和的山区,村寨
族》,揭示景颇人鬼神崇拜的实质是追求人与自然 沿山脊或顺山坡布置。对于居住地的选择来说,自
的和谐共生,并通过大量人物访谈和珍贵史料展示 然条件无疑就是一个最根本的条件。从人们对居住
景颇音乐的丰富多彩和深厚文化底蕴,是非常可 地形的选择上来看,一般情况下,景颇族的村寨都
贵的影像资料。纪录片共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 在山上近泉靠林之处,同时多循着山坡的形势。村
《目瑙纵歌》《迁徙的人》《人神天地》《景颇音 寨有明显的入口和出口处,入口和出口都会有官庙
乐》,每集作为独立的篇章,分别探讨了景颇族的 和神林。官庙附近的神林是不允许任何人砍伐的,
历史源流、社会文化、宗教信仰及艺术成就等。整 同时在这些地方也严禁鸣枪、大小便、肆意玩闹
部作品植根于景颇文化独有的精神价值,渗透着质 等,认为官庙、神林对村寨具有重要的保护作用。
朴的原住民气息,是对景颇族神秘而自然、瑰丽而 竹楼茅舍掩映于山林之中,从远处望去,高山逶
质朴、原始而积极的民族色彩、地域风情的最好了 迤,森林繁茂,翠竹环抱,一幢幢竹楼在万绿丛中
解。第一集《目瑙纵歌》是从节日庆典、各种拟人 若隐若现,一副与世无争的生活状态。
化的象征来展现其文化,第二集《迁徙的人》是伴 景颇族进行自由地村寨选择,也就形成了自
随艰辛漫长的南迁历史文化的发展,第三集《人神 由的民居景观。因为人数较少,多数景颇族民居每
天地》是原始宗教朴素自然观的体现,第四集《景 户只有一栋房屋,也有少数会在住房附近建牲口棚
颇音乐》主要是本民族形成的音乐文化,通过音乐 或者烤棚等,一般宅院数量都是完全根据自己的
的形式表达对自然之情或是歌颂人类情感。纪录片 需要进行自由设置。所以居住地往往都是地广人
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对景颇族文化的客观记录,对尚 稀,宅院之间也没有明显的分隔,房屋间距较大,
存的文化内容的记忆,也许在今后很多东西是再也 一般都是为了便于防火,人们不会扎堆地居住在
看不到的了,但至少还保有记忆和记录。 一个地方,而会选择自己心仪的那个地方作为自己
从本土著作来看,不管是景颇族创世史诗 的家。在景颇族聚居地区,人们总会看到一种“占
《勒包斋娃》,还是民志纪录片《景颇族》,其传 山为王”的景象。景颇族传统民居的建筑材料都是
承记录发展都是相当不容易的。创世史诗《勒包斋 就地取材,民居形式为长条形,建筑形象朴素、粗
娃》是一种典型的综合性文化形态,其传承方式主 犷,由山墙面入室,长脊短檐的倒梯形草顶竹编的
要是靠自然传承,一切都是自发的,在目瑙纵歌盛 干栏式建筑。一种是低楼式,楼层架空但离地面较
会上,年轻人自动组成小组靠兴趣、灵性、悟性去 低,主要是为了防潮湿、防虫蚁和蛇;另一种是高
主动吟诵,也增进了人与人之间的合作沟通。而纪 楼式,平面为长条形,楼面架空,下面养鸡鸭等牲
录片《景颇族》也是需要实地的调查和拍摄,选取 畜,上面住人。一般居住周边空地都会很多,房前
合适的素材和角度将最直接感性的材料呈现。虽然 屋后都是菜园地,多用竹子做成篱笆围合起来。作
两者是不同的形式,但其共同点都在于对整个景颇 为菜园地,一年种两季,雨季种苞谷,并间种南
族思想的传承,都伴随着景颇族宗教信仰,其中的 瓜、黄瓜、豆类等蔬菜,秋后则种烟草。无论任何
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