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61 - 云南生态年鉴2017
P. 261
理论研究
美丽乡村”建设迈出坚实一步。传统村落寄托着人 业特色、整洁的村容村貌、完善的基础设施、和谐
们儿时美好的回忆,也就是习总书记所说的“乡 的乡土民风及延续的传统文化,强调人与自然和谐
愁”。传统村落记载着中国农耕文明的历史和文 共生、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在某种程度上与
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源头和载体。 传统村落的发展目标存在一定契合性。
而近些年来,在城镇化过程中,在土地财政政 (二)传统村落
策,一户一宅、拆旧建新等法律政策以及社会主义 “传统村落是指村落形成较早,拥有较丰富
新农村“建设”活动中,城镇化的发展和有些法律 的传统资源,具有一定历史、文化、科学、艺术、
法规对传统村落的迅速消失起到一定推进作用。根 社会、经济价值,应予以保护的村落。”这是组织
据中国村落文化研究中心调查统计,由于自然性损 开展传统村落调查、遴选、评价、界定、登录和制
毁、建设性破坏等原因,目前中国传统村落正以平 定保护发展措施的依据 [3] 。
均每天1.6个速度快速消亡,很多具有历史文化价值 传统村落包含三个方面,即历史建筑、乡土
的古宅古建筑都已经年久未修、摇摇欲坠,有的已 建筑、文物古迹建筑集中连片分布或总量超过村庄
经遭遇拆迁、损毁,村落格局风貌遭到破坏,生态 建筑总量的1/3;村落选址具有传统特色和地方代
环境也大不如前。大量农村青壮年进城务工,房屋空 表性,村落格局具有鲜明体现现有代表性的传统文
置,成了空心村。传统村落面临如何进行美丽乡村建 化,且整体格局保存良好;拥有较为丰富的非物质
设和如何保护与弘扬历史文化的双重考验,传统村落 文化遗产资源、民族地域特色鲜明 [4] 。传统村落
的保护好和发展好就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任务之 具有文化遗产性、建筑美学性、文化性等特性;根
一,传统村落与美丽乡村建设是唇亡齿寒、共生共 据传统村落的性质,传统村落具有文化价值、生态
死的关系。因此,有必要对传统村落进行研究。 价值和经济价值,政府、民间也充分地认识到保护
传统村落研究方面,西方研究早于中国,主 的重要性。
要从历史文化遗产、村落保护、乡村旅游等方面进
二、云南省传统村落现状
行研究,保护对象由点向面逐步扩展,从珍贵的艺
术品,到见证为社会、文化的历史建筑与环境, 截至2016年11月8号,在住建部公布的《拟列
最后到与人们当前生活息息相关的历史街区 [2] 。 入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名单》中,云南省境
中国在传统村落研究方面始于传统民居,继而转 内目前被列入具有重要保护价值的中国传统村落
向乡土建筑、村落整体保护的研究,主要从建筑、 名录共有615个(其中,第一批62个、第二批232
地理、民俗、文化遗产等方面进行研究,更多学者 个、第三批208个、第四批113个),全国各省
强调传统村落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对社会发展进程的 (除港澳台)传统村落名录共有3…256个(其中,
重要意义,而如何避免过度开发和旅游业对传统文 第一批646个、第二批915个、第三批994个、第四
化、环境的破坏和如何处理好政府、村民、赞助商 批1…601个)。
等企业之间的利益关系是必须关注的新问题。鉴于 刘大均等运用空间分析法,对全国传统村落
此,本文从美丽乡村视角下,分别列举三个云南省 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深入的探讨和分析。得出结果
传统村落——箐口村、翁丁村,由特殊性到共性, 表明:全国传统村落空间分布密度具有明显的差异
分析目前云南省传统村落发展现状,进而对云南传 性,核心—边缘结构较为突出。存在滇西北、黔东
统村落保护与发展进行了探讨,以期为云南省传统 南、中原以及皖南—浙西等4个明显的集聚区,受
村落的合理开发与保护提供参考和借鉴。 地理环境因素影响较大;全国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省
际差异较为明显,云南、贵州、浙江三省所拥有的
一、传统村落
传统村落数目最多,分别位居前三位;此外,全国
(一)美丽乡村 传统村落呈南多、北少的空间分布特征,东、中、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首次强调要建设美丽中 西三大地带差异明显,西南地区的传统村落分布最
国,这需要重视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将其与经济建 为集中,长江中游地区次之 [5] 。(见图1、图2)
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较好的融合在 由图3得知,云南省内传统村落分布最多的分
一起。 别是大理白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和保
“美丽乡村”指优美的人居环境、鲜明的产 山市,主要集中在滇西、滇西南、滇东北一代。
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