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64 - 云南生态年鉴2017
P. 264
云南生态年鉴 2017
Annual of Yunnan Ecology
由上述得知,云南省传统村落最多,主要分 大多数受教育程度低,身上流着农耕文明的古朴血
布在大理白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保 液,只关心政府对他们村子“保护”起来,他们可
山市、丽江市等滇西、滇西南、滇东南一带,众 以得到什么,也希望得到政府的帮助,改善经济落
多的少数民族孕育了传统村落丰富的传统风情, 后的面貌,但是他们也会害怕、也会担心政府及多
承载了极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文化。究其原因,这 种利益集团介入后,他们脚下这片世世代代、赖以
跟云南交通相对封闭、地理位置相对闭塞、少数 生存的土地是否会被政府收回,村民在这场博弈中
民族众多、各市州政府部门重视积极申报、经济 是最弱势的群体。开发商等企业是传统村落保护与
发展相对落后以及滇西、滇东南、滇西南、滇西 开发的第二大利益集团,一方面,开发商具有企业
北、滇东北五个城镇群城镇化率不高 [6] 等一系列 化管理经验和市场化运作模式,有利于提高资源利
因素有关。 用率;另一方面,开发商以获利为其根本目的,
云南省在传统村落开发与保护过程中,长期 所以其开发往往着眼于眼前利益,具有一定的盲目
被边缘或逐渐被城镇化抛弃的众多普通传统村落自 性。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第三个利益集团就是各
生自灭,对于资历较好的村落,政府和开发商介 地方政府,为了刷政绩,从一开始就被这些偏颇的
入,被外来的(主要指开发商等企业)猎奇的目光 发展观所绑架了 [8] 。企业与政府的博弈,企业与
渲染成“世外桃源”之类的地方。保护与开发问 村民的博弈,政府与村民的博弈,政府部门间的相
题的聚焦点在于平衡,平衡各个利益集团;在于活 互博弈,已是“剪不断理还乱”,如何平衡村民、
化,活化传统村落。 开发商等企业、政府之间的利益,这是个问题。
(一)村民、开发商等企业、政府等各利益 (二)活化传统村落
集团 云南省临沧市沧源县勐角乡翁丁村,第一批
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阳县箐口村 入选国家传统村落名录,地处云南省滇西南被国家
2014年入选第三批国家级传统村落,箐口位于哈尼 林业局命名为“中国特色竹乡”、“中国巨龙竹之
梯田核心保护区,是进入梯田景区的必经之地。箐 乡”和“民族竹文化之乡”的临沧市中缅边境,其
口保留了较为完整的哈尼传统文化空间,例如寨神 中翁丁、勐卡、芒公三个村寨居住着佤族和傣族。
林、磨秋场、祭祀房、水碓房、水磨房、水碾房、 特殊的历史背景使佤族保持着最完整、特征最典型
水井、水渠、分水木刻等,同时展现“四素同构” 的原生态村落,织、染艺术等民族工艺品。2016年
为核心的生活方式和景观体系,是体现哈尼梯田的 木鼓舞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沧源
文化遗产价值的典型少数民族村寨 [7] 。 县翁丁佤寨,以佤族文化景观、竹林生态景观和佤
箐口村依托元阳梯田资源,企业介入走上了 族原始部落为背景,完美组合形成了原始而古朴的
旅游发展道路,值得肯定的是箐口村良好地保存了 原始村落群,是西部文化的典型代表 [9-12] ,每年
哈尼族传统文化空间,当地人也逐步树立起保护民 举行“中国沧源佤族司岗里摸你黑狂欢节”,利用
族文化的意识,还新建了哈尼民俗文化陈列馆和 节日发展民俗节庆旅游 [13] ,发展走上了少数民族
哈尼哈巴传承中心,对于哈尼文化的传承、宣传 村落生态旅游道路。传统村落翁丁村在旅游中得到
起到一定的作用 [7] 。但从箐口村保护、发展历程 了保护和发展,佤族人民村落主人的身份和形象得
来看,村民收入结构依然以第一产业为主,村内旅 到了真正的体现。
游经营状况惨淡,部分“规划”实施后村民产生了 翁丁村属于资源较好的传统村落,通过整合
“被骗了”不信任感,村民没有获得实在的利益, 并利用少数民族资源发展旅游来活化村子。云南
致使“规划”中的有些项目没落实或执行力度不 省少数民族村寨不仅是当地人日常生产生活的地
强,村民与开发商之间矛盾突出,村民发展旅游热 方,当然也是开展民族旅游活动的重要场所,既
情不高。村寨传统建筑蘑菇房由于年久未修、村民 包括了村落的物质文化部分,也包括了非物质文
自行拆除重建等原因而锐减,对保护主体“人”的 化的部分,同时还包括了当地自然环境和这两部
保护有所忽略,最终造成村落空心化、旅游同质化 分文化要素的密切关系,是一个文化的综合体。
等规划失效的现象。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依托民族村寨,脱离了
箐口村的保护与发展不断地充斥着纠结与混 民族村寨这一具体环境,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将无
乱 [8] 。村民是在传统村落这个空间活动的主体, 从谈起。
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