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51 - 云南生态年鉴2017
P. 251

理论研究


            或许越是无法接触的,越是人类或彝族同胞要深入                             渗律体现。在上述表格中,人们分外可以看到这种
            探究的或渴望的。这与佛教或巴比伦建塔人的精神                             互渗律的体现,这是一种以变形形式完成的思维。
            追求如出一辙。                                                总之,《梅葛》中的生态思想极为丰富,变
                 (三)变形——类化意象的体现方式                              形的多种样态也体现出庄子的“物化”等观念。归
                 类化意象是指人类早期生活中用一些相似的                           结以上这些生态思想可见,《梅葛》表达出了人类
            或同类别的物象来指代和指称具体的人物,能够达                             最早期的诗性智慧,是类化意象的一种价值表达,
            到人类对一物的认识而认识彼物,两者是人类思维                             更是原始思维中互渗律的重要体现,把这些付诸当
            的抽象与概括的结果,是社会性维系与发展的结                              代生态文明建设与生态实践都有较积极的意义。
            果 [2] 。《梅葛》的变形是物与物之间、人与物之                              三、《梅葛》变形母题对于当代生态建设与
            间等方式的变形。“葫芦”难道不是一个意象?
                                                               绿色发展的价值
            答案是肯定的。上述变形中的原物如“黄石头、小
            虱子、虱子蛋、虎头发、露水、虎连贴、云彩、虎                                 (一)超自然的表达方式与追求
            肺、虎肝、虎腰子”和生成物如“磨石、锡、铁、                                 生态的核心是以自然为本,变形母题透视出的
            铜、老水牛、黑猪黑羊、绵羊、雀鸟”都是意象,                             超自然的生态思想把人类的自然观念提到一个更深
            都有特别的意义指谓。这些意象的指谓有何关系                              或更高的层次。在当代语境中,人们随时会把老庄
            呢?叶舒宪《神话意象》采取例证的方式说明了熊                             的自然无为作为生态思想的追求,这或许不是最高
            图腾与龙图腾的相互关系,一定程度上确定了熊在                             境地。超自然建立起自然与自然之上的关系,从而
            中国神话中的历史地位            [3] 。可见,熊在人类历史               呈现人们未知的领域,如《阿凡达》的超自然景色
            中所处的、尚荣的身份特征。作为图腾的动物,具                             即是生态思想的展望。现实生态中,借物造物、借
            有神的意味,本身所具有的意义也是其他动物所不                             景建景是生态文明重建惯用的基本方法,况且此法
            可比拟的。如此,可以建立神“武姆勒娃”与“大                             已无新的思想载入,难发挥其更好的价值。从超自
            老熊”之间类化意象的关系。《梅葛》中其他类型                             然的意识建构中,生态环境与文明的建设或许应从现
            的变形及其变形的原形与生成物之间的关系又何尝                             在的局限中重新突破,以呈现高于自然的生态观念
            不是类化意象的结果。                                         与价值。也只有把思想从此境界展开,人们才能高
                 (四)互渗律促成变形的形成                                 屋建瓴重视生态环境,从而“一以贯之”实现它。
                 摩尔根曾指出:“当社会处在这种低级状态                               (二)人与物、景的共融共通
            时,人的个体性被氏族所掩盖了。”                   [4] 主客体界            《梅葛》的变形是在人、物、神间变化,这
            限的消失。从哲学范畴角度说,主体一般指人,客                             寄托的是将人、物、景自然流转的精神追求。在现
            体一般指自然界除人之外的所有存在之物。如果按                             实生活中人们无法去具化,但在生态环境中人们是
            照摩尔根的解释,主客体界限的消失实际上是人与                             可以有选择且有目标的。一是建立人与物共同的生
            其他生存或非生物的混而为一,当然这是人权论者                             活圈,让人与物得以在彼此的认同中实现各自的价
            所反对的,但这就是当社会处在低级社会时,自然                             值;二是建立人与景的互动,只有让人在景中行、
            界万物包括人在内的一种生存状态。互渗津即是此                             景在人中存,人们才能形成天人合一的理想追求;
            种状态的反映。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曰:                              三是宇宙万物和谐共存是变形母题的首旨,它要求
            “由于原始人的思维不把形象看成是纯粹的、简单                             人、物、景、神分不清何者为我、何者为他,以此
            的形象;——对他来说,形象是与原本互渗的,而                             付诸现代生态文明建设,减少人、物、景相互形成
            原本也是与形象互渗的,所以,拥有形象就意味着                             的压迫感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占有原本。这种神秘的互渗也构                                 (三)建立人类在物、景之间的情感世界
            成了上述行动的效力。”             [5] 形象与“原本”实际                  情是人类最高的存在的方式,也是文学非常
            上是人与万物的关系,将形象等于“原本”即是互                             重的母题。在变形母题中,无论物向人的变、还是
            渗律的体现,即将人与万物等同起来。《梅葛》变                             人向物的变与物向物的变等,其本身自带非常厚重
            形母题将人与自然界的生物和非生物进行互换、变                             的情感,当然模式也是多样的,如有的是爱情、有
            形,由人而及物,如由人到雪、金果、银果等万物                             的是亲情、有的是恨情,等等。对于生态环境,人
            的变形,实际反映了彝人在人类学思维上的一种互                             们不能单纯地以制度、法律、规定或罚款等方式来


                                                                                                           205
   246   247   248   249   250   251   252   253   254   255   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