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58 - 毕节地区通志(卷七)
P. 458

毕节地区通志
                        BIJIE  DIQU  TONGZHI

              查、操作后查和对姓名、对床号、对药名、对剂量、对浓度、对使用方法、对执行时间,逐步
              推行三级查房制。90年代后,推行护理责任制。

                   乡镇医疗技术 20世纪50年代,区、镇卫生所(院)只能开展卫生防疫及简易治疗,处理
              常见病、传染病,进行肌肉、皮下、静脉注射。50年代后期,少数卫生院可开展小儿头皮输

              液。70年代,部分区、镇卫生院逐步添置小型X光机及检验设备,开展透视及三大常规化验,并
              开展预防接种工作。多数卫生院能开展剖宫产。70年代后,大部分区、镇卫生院能开展取环、

              人流计生手术。80年代,部分区、镇卫生院能开展输精管、输卵管结扎计生术。部分卫生院能
              开展肝肾功能及心电图检查,部分卫生院能开展肠梗阻、阑尾炎、腹外疝等下腹术。1992年,
              全地区由原100个区镇卫生院改建245个乡镇卫生院,医疗技术、质量、水平严重下降。2002

              年,经组织考察,全地区245个乡镇卫生院,达到配置标准的不到10个,卫生人员90%以上为
              中专以下学历;金沙等4个县120个卫生院,能开展下腹部手术仅占6.7%,能开展住院分娩仅占

              38%,能开展剖宫产仅占10.8%,能开展X光照片、B超检查各占15%,能开展心电图仅3个,能
              开展三大常规检查仅5个。




                                              第五节 妇幼保健




                                                  一 妇幼卫生概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妇女保健工作十分薄弱,妇女、儿童健康无保障。以不洁器物断

              脐的旧法接生,往往造成产妇产褥感染、产后出血,新生儿破伤风发生,孕产妇、新生儿死亡
              之例比比皆是。个别县开展少量妇女保健工作,但收效甚微。民国20年(1931),贵州省立医
              院开办妇产婴科传习所,黔西县派李俊贞参加学习,学成归来,在县内首推新法接生,成为黔

              西县新法接生第一人。民国30年(1941),黔西县成立妇婴保健组推行新法接生,限制和取缔
              旧法接生。民国30年(1941),大定县羊场坝航空发动机厂毛科长夫人(比利时人)在大定县城

              开设诊所,推行新法接生,成为大定县新法接生之始。民国36年(1947),大定县卫生院曾倡
              导新法接生,未能推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和各级政府重视妇幼卫生工作,制定一系列妇女、儿

              童发展规划及相应法律、法规,组建妇幼卫生机构,推进妇幼卫生工作。1951年,毕节专区广
              泛宣传卫生知识,宣传新法接生,培养新法接生员,组建基层妇幼卫生组织,推行新法接生。

              1952年,毕节县成立县妇幼保健站,开展妇幼保健工作。至1953年,全专区各县先后建立起妇
              幼保健站,组织开展妇幼保健工作。1956年后,贯彻国家民委、卫生部、教育部、全国妇联联

              合通知,大办托儿所、幼儿园。据1959年统计,全专区入托、入园幼儿32.81万人。此后,受经
              济发展制约,妇幼卫生工作发展缓慢。1984年11月,成立毕节地区妇幼保健所,负责组织指导
              全地区妇幼保健工作。自是年起,着手建设全地区妇幼卫生网,将历年培养的接生员逐步纳入



            2892
   453   454   455   456   457   458   459   460   461   462   4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