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57 - 毕节地区通志(卷七)
P. 457
第二十三篇 体育 卫生
起,县级医院可做膀胱修补术、子宫肌瘤切除术。90年代起,县级医院可做子宫下段剖宫产、
子宫外翻复位术、腹壁子宫悬吊术等。
儿科技术 20世纪50年代初,地、县医院儿科设在内科,主要收治儿童常见病、多发病、
传染病,以药物为主进行治疗。后逐步开展小儿头皮输液、补液疗法、胸腔穿刺、腰椎穿刺、
骨髓穿刺等诊断治疗儿科疾病。50年代起,进行疫苗接种,预防白喉、百日咳、破伤风、流
脑、结核病、脊髓灰质炎。80年代起,纳入计划免疫,要求85%以上儿童得到免疫。同时,将乙
肝疫苗注射防止乙肝发生纳入计划免疫。
放射技术 20世纪50年代,地、县级医院设门诊X光室,开展一般透视、照片工作。后逐步开
展钡餐透视、肾盂造影、支气管造影。1958年,地区医院添置进口100MAX光机1台。1962年后,
添置200MAX光机。1975年,开展泌尿系、胆囊、脑血管的造影检查。1979年,添置KC400MAX
光机。以后,先后添置7500MAX光机,乳腺X光机、CT机。现有各型X光机8台,基本能适临床
检查之需要。21世纪初,黔西、大方县医院均有CT机、200-500MAX光机等大型设备。
检验技术 20世纪50年代,地、县医院设置门诊化验室,开展常规化验。60年代,县级医
院开展肝肾功能检查。1959年,地区医院增加生化、细菌、病理检验,开展肝功能、肾功能、
血脂、血糖、电解质、细菌培养、药物敏感试验检查;1960年,独立进行病理检验;1966年,
增加细胞室;1978年,增加免疫室,开展细胞形态免疫球蛋白类风湿因子、DNA乙肝两对半等
检查;1979年,改建检验科,内设临床检验、生化、细菌、细胞、免疫、血库室(组);1980
年起,院副院长蒋登州10余年开展临床免疫细胞免疫体液免疫研究获得一定成果,1985年出版
《单克隆抗体的研究和应用一书》,发行国内部分省市。2000年后,开展肌红蛋白、肌钙蛋
白、肌酸酶、抗胰岛、尿液、血细胞分析、凝血系列、HCV、HIV等检验。
药剂配制技术 50年代,地、县医院设门诊药房,配发病人处方用药。1955年,地区医院
增设普通制剂室,病房药房。制剂室配制生产乙醇、碘酊、红汞等60余种制剂。后设灭菌制剂
室,生产葡萄糖、氯化钠、甲硝口、诺氟沙星、利巴韦林、环丙沙等数十种制剂;1993年,改
革制剂包装,基本杜绝热源反应。2000年后,据国家规定停止生产。60年代起,部分县级医院
设制剂室,生产普通制剂红汞、碘配、软羔及大输液。
同位素诊断技术 1976年,省卫生厅调配扫描机等医疗器械给毕节地区医院。最初开展
肝、胆扫描,后陆续开展甲状腺、肾图、脑、骨扫描。1984年,设备增至20余台件,建同位素
科,开展肾血浆流量、尿HCG、乙肝“三对”、癌胚抗原、甲肝抗体、透明质酸、免疫球蛋白
检查,并开展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各种皮肤病、肿瘤、类风湿性关节炎治疗。开展检查项目60
余项。
护理技术 20世纪50年代初期,专区及各县医院收治病人,护理人员根据医生所开医嘱对
病人进行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尿量、痰量、大便次数观察、记录;根据医生所开医嘱对
病人进行药物治疗,进行病房被褥、床单整理,给重症病人做洗头、喂饭、倒便盆、倒痰盂
等特别护理,开展肌肉注射、皮下、静脉注射。50年代中后期,实施护理责任制,可开展头皮
静脉输液、腹腔穿刺放腹水、鼻饲、导尿、腰穿、鞘内注射。80年代,实行操作前查、操作中
28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