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56 - 毕节地区通志(卷七)
P. 456
毕节地区通志
BIJIE DIQU TONGZHI
及普通药物治疗;同时能作肌注、皮下注射、静脉注射治疗。1958年后,部分区卫生院开展小
儿头皮输液。60年代中期,开展导尿、胸穿、腹穿、组织疗法、封闭疗法、计划疗法;并开展
心电图、肺功能、直肠镜、食道镜、气管镜及基础代谢等检查。地区医院开展肝穿、骨穿、脾
穿、心房除颤。1966~1976年,受“文化大革命”影响,医疗技术发展减缓。70年代后期,对
多发性神经根炎、尿毒症、心肌梗塞、流行性出血热等治疗取得较好疗效。同时,地区医院开
展纤维胃镜、M超声显像检查、骨髓分析、十二指肠引流等检查技术。80年代后,地区医院对
慢性肺心病发心力衰竭治疗探索出新的治疗措施,挽救大量病人生命。并开展肾穿刺、心电向
量、心肺血流图、超声心动图、B超、24小时心电图、脑电图、血气分析等检查;开展纤维胃镜直
视止血、电除颤、乙胺碘肤酮治疗心律失常、联合化学治疗白血病、血管扩张剂治疗心力衰竭,
大剂量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肾病综合症和系统性红斑狼疮,膜透析治疗、急慢性胃衰与食物中毒
等。90年代后,地区医院内科对各系统疾病的诊断准确率已达95%以上,治愈率达90%以上。
外科技术 20世纪50年代初,地县医院收治常见病、多发病,能作简易清创缝合。1955年
后,地区医院开展骨折整复、截肢术、胃大部切除、胃肠吻合术、胆囊切除、胆囊切开取石
术、尿道断裂修补术、乙状结肠肿瘤切除术、游离植皮术。开展食道镜、气管镜、直肠镜检
查。1959年,副院长朱晓春主刀首例开颅血肿清除成功。1961年,成功治愈大面积烧伤病人10
例。1963年,进行食道癌根治术、肺叶切除术、纵隔肿瘤切除、缩窄性心包炎、心包剥离术、
胸壁结构病灶清除术、甲状腺次全切除术、胃切除术、骨折钢板内固定术。1973年,开展小
血管吻合术。1977年,开展右半肝切除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肝动脉鞘剥离术、膀胱黏膜
代尿道形成术、骰骨颈骨折切开复位三翼钉内固定及静脉高营养疗法等。1979年,设骨、脑、
胸、泌尿、小儿、烧伤整形专业组,分科收治病人。1983年,开展显微外科,经过实践,能吻
合1毫米的微血管。1984年后,开展胸膜纤维板剥离治疗慢性脓胸,中、下段食道癌根治术,贲
门癌根治术,心包引流术,心脏贯通修补术,二尖瓣闭式扩张术,支气管纤维镜检查,高频治
疗机治疗呼吸衰竭;泌尿外科开展回肠代膀胱、显微镜下腹壁下静脉精索、静脉曲张吻合术、
膀胱肿瘤电灼和电切除、右肝管整形、大脑凸面肿瘤切除、侧脑室血肿清除、隐睾内腹外固
定、先天性胆总管囊内引流、先天性尿道下段Ⅱ期尿道成型,烧伤整形术。
20世纪50年代中期,各县逐步开展下腹部手术,进行开放性损伤清创术。70年代,县级医
院可开展胆囊切除、脾切除、胆道取石。70年代后,部分区卫生院能开展肠梗阻、阑尾炎、腹
外疝等下腹部手术。
急诊技术 20世纪50年代,境内地、县医院设急诊室,对重危病人进行一般观察抢救治
疗。60年代,对休克心脏骤停、呼吸衰竭、消化道大出血、药物、食物中毒等进行药物抢救。
80年代后,增设洗胃机、心脏起搏器抢救病人。2003年,地区医院急诊科主要设备有GY-1型高
氧医用液体治疗仪、ECG-6511型、多参数监护仪各1台,多功能杀菌机3台。
妇产科技术 20世纪50年代,全地区大量培训接生员,推行新法接生,以提高新生儿的成
活健康率。50年代中期,县级医院可开展内倒转术、穿颅术、碎胎术。60年代起,开展取环、
人流、计生手术。70年代起,地、县医院可做子宫切除术、子宫修补术、尿瘘修补术、80年代
2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