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00 - 毕节地区通志(卷七)
P. 300

毕节地区通志
                        BIJIE  DIQU  TONGZHI

              即用手用力将毛球垂落地上,使毛球跳起,然后一拍一跳不停地拍打数次,以各自连续拍打多
              少个定胜负。二是吊打式:先将球抛上离地上距离两米以上,让其自然落地跳起来时,再行拍

              打呼数吊一,即算一个,继后,被拍打跳高升起落地起跳后再拍吊二,如此反复,让其自然落
              地又跳起来才能再拍。技巧好的可多拍几个吊球,反之只拍1~2个。三是转球式:即是打转球

              者先将球砸下地后,原地转身360度再拍球,紧接着再转身一圈,口数转二,如此一拍一转连
              拍连转,以转球多者为胜。四是平拍平转球式:先打平拍球,而后才转身一圈再拍球。五是胯

              式:将毛球通过胯脚拍打于地上,随即以左脚为轴,右脚旋转360度,呼数胯一、胯二,如此一
              胯一拍,连续进行,直到失误为止。毛球弹性差,20世纪50年代皮球在山区出现后,毛球逐渐
              被皮球所代替。

                   6.打鸡毛。布依族的传统体育活动。鸡毛用3~5厘米长、一端有节的小竹筒插上七八匹雄鸡
              毛而成。打鸡毛拍子用木质较好的杉板锯成,木拍呈长方形,比乒乓球拍稍大,也可用乒乓球

              当鸡毛打。一般在村寨院坝或平坝里活动,只要有长和宽各10米即可。活动时,在场坝中间画
              个中线作界河,对打的双方各站一边进行,接不到对方打过界河的鸡毛或打不过界河算输。打
              鸡毛,有单打或双打,类似于打羽毛球和乒乓球。进行比赛时,可分组循环,按胜负决定每组

              或每人的名次。
                   7.托竹球。布依族的一项传统体育活动。毕节地区托竹球,自金元以来就有。竹球用竹子编

              成,直径约10~15厘米。参加活动人数不限,围成圆圈,先由一人用手将竹球托到空中,其他
              人依次轮流接托。胜负以接托球的多少,托得高或低而定,负者受罚唱歌、跳舞、或在地上打

              个滚,以逗引人发笑。民国时期,竹球改为用棉花或棉布捆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棉球
              逐渐改用大皮球、最后被排球代替,但活动的托法不变。

                   8.跳花盆。彝族、白族青少年的一种传统体育活动。开始跳花盆时,两人相对席地而坐,相
              距约1.5~2米,上身稍向前倾斜,两腿伸直;右方坐者右脚跟叠在自己左脚尖上,左方坐者右
              脚跟叠在对方左脚尖上,左脚跟叠在自己的右脚尖上,然后要参加活动的一一跃过。如需再加

              高,右方坐者左手握拳,拳眼向上,平直伸出,叠于左方坐者的拳眼上;左方坐者左手握拳,
              平直伸出,叠于对方坐者的拳眼上,每升高一次,加拳头一个,以跳得高者为佳。这类体育活

              动,似近代体育的跨越式跳高,民间别有兴味。
                   9.滚坛子。穿青人传统的体育活动。起源于穿青人民俗中庆五星坛。开始活动时,人坐地
              上,两腿蜷曲,双手紧抱两膝,脚跟不得落地;滚动时,先向左侧倾倒,左手臂触地后,旋翻

              起,双手始终抱紧两膝;紧接着向反时针方向滚约半圈,连续滚动颇似坛子翻滚,故此命名。
              滚坛子除1人滚外,还有两人滚,3人4人滚。两人对滚,是两人抱膝靠背而坐,然后两人朝一个

              方向绕圈滚动,两人以背着地时,两者的座臀要紧紧相贴,翻身坐起时,又复背靠背,如此反
              复滚动,谁先撒手谁负。

                   10.提石磴。威宁县回族青年人喜爱提石磴活动。石磴重量分180斤、280斤、380斤、500
              斤。练习时,由轻到重循序渐进,能提起一个等级的石磴者,方可再试提上一等级的石磴。比
              赛时,不分身体重量级别,以提起石磴等级高重量大次数多者为胜。



            2734
   295   296   297   298   299   300   301   302   303   304   305